如何打通毕业生的就业通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该校建筑工程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拼装无人机。学校融媒体中心供图

    ■对职业院校来说,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在于专业符合产业,人才精准对接需求

    ■重视就业育人引导,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一线绽放青春之花

    ■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更多行业前沿技术和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有这样一所地方职业院校,2022年以来,每年有超20%的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就业,“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报名人数居福建省高校前列,成为教育部全国就业工作50强典型经验高校……

    它,就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所地方职业院校是如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是坚持‘就业引导办学、就业衡量办学、就业促进办学’的工作理念,在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力量、抓好服务引导、落实重点帮扶、开拓市场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品云说,学校办得好不好,学生的就业质量、水平、满意度是重要评价标准。

    4月17日—18日,作为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宣传季活动之一,记者走进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探寻该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践探索。

    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就业供需同频共振

    近期,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产业学院迎来了就业的“开门红”,作为学校最年轻的二级学院,首批1000多名毕业生中,已落实毕业去向的有近七成,还有70多人成功就业移动、联通、新华集团等国企。

    “得益于校企联合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得益于‘以企访企’的新探索,依托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我们的学生才能到这么好的单位就业。”数字产业学院院长徐宁高兴地说。

    为缩短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周期,数字产业学院从成立起就实施校企双主体办学,头两年采取引企入校的“校中厂”模式,第三年采取引校入园的“厂中校”模式,产教深度融合,从根源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供需对接。

    “吸引企业作为主体办学有很多优势。”徐宁说,一是保证所办专业是企业需要的;二是在培养方式上,按照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实施岗位化项目课程训练,学生在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中,全面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三是由企业去“访企拓岗”,上下游产业链对接更顺畅,开拓的岗位更多也更优质。

    “对职业院校来说,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在于专业符合产业,人才精准对接需求。”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吴钢说。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型省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了“6+4+5”产业新体系,即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6大主导产业,建材、文化产业等4大优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5大新兴产业。

    作为一所地方职业院校,面对毕业生多在本地就业的现状,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福建省产业升级需求,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一方面对专业进行增减,新增社会急需和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特色专业9个,停招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4个。另一方面促进专业升级,创新“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专业内涵和竞争力。

    “对接福建省先进装备制造主导产业,自2017年开始,我们就逐步布局了汽车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6个新专业,同时撤销改造了一批传统专业。例如:根据产业需求和就业情况撤销了传统的数控技术专业;结合企业‘智改数转’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升级改造。”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王翠凤说,学校在培养方式上也进行了升级,构建了“德技共修、校企共育、师生共进”的制造类专业工作室育人体系,建立了四级保障系统,避免教学和产业脱节、专业和岗位脱节。在校级层面设立办学理事会,学院层面设立产学研指导委员会,专业层面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师层面则由校企合作工作组负责课程建设。调整完后,学校专业更加贴近产业,人才更加符合需求,办学更能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智能制造学院每年除去专升本学生,有就业需求的毕业生为700多人,而每年的供需见面会都会引来100多家企业,提供岗位3000多个。

    “这说明,企业对我校制造类人才的培养是高度认可的。只要学生想就业,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王翠凤说。

    以就业引导办学,以就业促进办学。近年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政校行企”四向发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促就业的格局。对内,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制”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就业与学科专业建设、与年度招生指标、与评优评先、与领导班子考核相挂钩的“四挂钩”绩效制度,“校—院—专业—班级”四级网格化和“一带三帮五”机制,激发全员促就业活力。对外,出台“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方案”,2023年走访企业293家,新拓岗位3000多个,与海康威视、美的集团等60多家名企建立直推通道,累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岗位供需比达到8∶1。

    “一系列改革,旨在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架起直通车、彩虹桥。”吴品云说。

    做强做精就业指导服务

    促进毕业生多元就业

    “在校期间,我响应国家号召,到部队服役5年,经历过抗洪抢险、多次‘卫士’演习。毕业时,我也拿到了厦门机场的高薪工作。但是,我脑海里总有一个念头,要做有意义的事。最后我还是辞职了,通过‘三支一扶’遴选回到了家乡,想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4月18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贾继鑫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职业选择、基层工作的经历和感受。

    担任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老城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2年多时间里,贾继鑫带领村民整治乡村环境,发展仙草、辣椒等特色产业,找到了一条“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之路。贾继鑫也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学生。

    贾继鑫不是个案。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以来,每年征兵数均在200人以上,并逐年递增,2023年达到226人;2024年度报名福建省“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超过350人,居福建省高职院校前列。

    “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使命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浸润的过程。”吴钢说,学校重视就业育人引导,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一线绽放青春之花。

    先择业还是先就业?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去基层一线?Gap Year(意为“间隔年”)一年行不行?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就业选择更为多样,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不知所需、不知所选的问题,对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需求日益强烈。

    秉承“就业服务永不断线”的理念,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修“课程—实训—赛事”,外化“线上平台—校友、企业—招聘会”,做强做精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找准定位,尽快尽早就业。

    点对点精准推送岗位,为学生开展就业能力画像,开展智能“简历门诊”“AI模拟面试”……经过近10年打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开发的“智慧就业管理服务平台”集毕业生信息采集、就业信息登记、招聘会管理、精准推送、就业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对外可与“24365”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对内入驻了企业17872家,岗位信息和毕业生就业需求高度匹配,切实促进了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法举办线下招聘会的限制,‘互联网+就业’模式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吴钢说,学校起步早,而且经过多年的打磨,在就业管理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指导内容课程、校企合作新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管理效率高,服务学生更加便捷,超7成学生通过校园渠道实现就业。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学校着力在个性化、精细化指导上下功夫,就业办公室主动加强部门联动,构建立体化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动,设立学生生涯发展中心,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同时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抗压能力。与“一站式”学生社区联动,设立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如针对销售类学生群体进行营销技巧以及商业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对于想提升学历的学生开展考试课程辅导,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等等。

    此外,吴钢介绍,学校还强化分层分类服务,对不同年级学生提供不同服务,如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二侧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大三开展职业定向服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情况以及职业规划等进行分类服务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服务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就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