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观照下的乡村振兴故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飞起来的村庄》
马慧娟 著
大象出版社

    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对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阅读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飞起来的村庄》一书就是最好的印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了新意。

    该书作者马慧娟以朴实的语言和独特的生活体验,用三大章的结构、12万的文字以及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土生土长在老虎沟的大人、小孩们最终搬迁到红寺堡区的故事,以小见大的笔法深刻阐述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读这本书时,我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我和书中的“小伙伴”们有着共同的生活记忆;读完书后也是思绪万千,感慨新时代西海固农村发生的巨变。我有三方面的阅读感受。

    一是留住乡愁。乡村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城镇化是从乡村开始的,乡村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故乡就有乡愁,无论是贫瘠的老虎沟,还是美丽的红寺堡,都有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劳背影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奋斗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乡愁是看得见的青山流水,乡愁更是看不见的传承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飞起来的村庄》绘出了一幅大西北山乡水墨画,就像封面和封底设计所体现的那样:封面上蓝天白云下,群山绵延,小路蜿蜒,山花盛开,一只硕大的灰白喜鹊口衔一支麦穗悠然地站在山顶;群山中一段被大太阳照得黄灿灿的土路上走来5个神态各异的小孩和一只奋力奔跑的小黑狗。封底中一个身穿白衣的小男孩站在高处,左手揽着大树,右手像是在向山坳里的小村庄作别。这些画面都让人浮想联翩,而书中的文字描述不仅与乡村山川相连,更与乡村文化相融,让每个读者都能在阅读中想起自己的故乡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二是留影童趣。就像每个人都有乡愁一样,每个人也都有童年,而很多乡愁都印在童年的记忆里。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童年是快乐的,书中阿里和他的小伙伴们是快乐的,《飞起来的村庄》为祖国大西北的儿童生活画了像、留了影。阿里们的快乐也决定了这本书是独特的。看了太多由名著、民间传奇故事改编的童书,再看看《飞起来的村庄》,这种原创儿童文学书语言生动、形式新颖、形象独特,很接地气。作为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飞起来的村庄》里飞起来的不仅有阿里以及他的小伙伴的天真童趣和快乐生活,还有他们心中的希望和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作家都在写乡村生活、民族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深入生活、付出了心血,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但马慧娟作为生活在西海固的农民作家,作为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的回族作家,她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周围的人,因此,她的写作是最真实、最真诚的,也是最生动、最接地气的。

    三是树碑巨变。文学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即文学作品要有鲜明的主题。《飞起来的村庄》讲述移民搬迁的故事,移民搬迁、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是该书最鲜明的主题。正如马慧娟自己所说:“乡村振兴是一个大的国家战略,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对于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可能更加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文学的方式,深刻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目的,展示乡村振兴中的故事和变化,用文学的力量去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阿里等几个宁夏固原乡村的娃娃生长在“没有老虎的老虎沟”,可老虎沟太偏僻了,没有整齐好看的村庄,没有磨面的地方,没有商店,没有学校,没有念书的地方,没有给爷爷看病的医院;为了生计,妈妈们既要干很繁重的农活还要照看小孩,爸爸们要抛下家人外出打工……后来有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娃娃们跟随大人搬迁到了我国最大的易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从此,这里的孩子们有了崭新气派的新学校,有了农家书屋、有了科学实验课,能上远程优质网课,还见到了清华大学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这样的故事吸引人,这样的题材教育人。

    《飞起来的村庄》用儿童的语言和心智,为儿童读者解读了乡村振兴蕴含的大道理,这项党的政策具体实施后给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这样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对帮助儿童读者拓宽视野、培养家国情怀意义重大,在故事讲述中、润物无声地在读者心目中树起了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丰碑。优秀的儿童图书,就是要走向儿童、表现儿童、引领儿童、塑造儿童,希望更多的孩子都能喜欢这本书、读到这本书。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