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筑梦“碧海蓝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把课题立在行业企业,把成果用在服务社会,把“战线”放在“碧海蓝天”——烟台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以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输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在烟台理工学院成功转设之际,人工智能学院应势成立。这是学校聚焦应用型办学定位、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着眼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战略、面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工智能学院以满足行业与区域需求为目标,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政产学研用结合为纽带,在服务地方中推动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成果。

    高起点组建科研团队

    发挥聚才育才效应

    这是一个年轻又朝气蓬勃的学院。现有高层次、团队性工程技术人才52人,其中33人为博士和副高级以上职称,形成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教师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学缘优势明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

    学院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科研学术优势,以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和平台建设为载体,分类培育与重点打造相结合,建成一支名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创新团队。成立“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信息技术”“智能控制工程技术”“无人机工程技术”和“测控工程”4支科技研发团队。

    3年来,学院教师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专利、应用技术专利41项;与20家重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立项纵向和横向课题42项,经费总额近850万元,其中多为航空、海洋领域技术应用。1名教师获烟台市年度“科技之星”荣誉称号,1名教师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创业领军人才。

    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

    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近期,人工智能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联合申报的市级技术创新平台“海洋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中心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于一体,以烟台市海洋信息技术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学院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跨单位跨专业联合申报各类科研平台,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平台建设有效机制。建设孵化了“山东省高校黄河流域美丽乡村振兴”省级协同创新平台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3个。建有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完备实验室体系,拥有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等20余个专业实验室,保证了师生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立航空航天应用技术研究院和机器人应用研究院,开展科研培育孵化和生产实习。依托航空航天应用技术研究院平台,入选烟台市军民融合定点合作企业(高校)单位,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协作攻关任务,拓展了烟台理工学院在区域内服务军队科研、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机器人应用研究院由学院与非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构建产学研创平台,为承接企业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输出创新性和高质量成果提供智力支撑。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培养“新质”人才

    入围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荐人选,荣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山东省优秀学生”称号,多次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奖学金等,发表论文2篇,申请专利4项,入选“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创新“攀登计划”,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10余项,在IROS2022世界机器人抓取与控制竞赛中获世界冠军——这是机器人工程专业2020级学生丁天举的大学答卷,也是烟台理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缩影。

    作为重点建设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积极走产科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依托烟台欧瑞传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腾讯云(烟台)数字学院、华为(山东)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高科技信息类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资源,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烟台理工学院成为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单位与“新一代智能硬件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院校(小米集团)”,扩大了学校的科研影响力和知名度。学生在这里能够习得理论、拓宽视野,动手实践、孵化创意,成为重品格、善沟通、能做事、会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筑梦“碧海蓝天”

    烟台地处环渤海经济区,更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山、海、空、天”多元共存的独特自然资源与完备而特色鲜明的“三产”基础,使本地院校的新工科建设发展与改革更具代表性、现实性和应用性。人工智能学院前瞻部署、科学谋划,积极响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一体化布局学科专业,下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

    学院现有“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并会同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深化改革和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特色学科专业群,覆盖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机械工程四大门类。

    人工智能学院的“战线”在“碧海蓝天”。未来,学院将继续突出应用型导向,适应当前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低空经济”“濒海经济”发展需求,面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领域,布局“海洋信息技术”“智能海洋装备”等海洋工程类新兴专业及“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航空飞行器系统工程”等航空航天类专业,切实为区域特色经济建设转型提供助力。

    (于光辉 李川 张卫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