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层协同在幼儿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周林霖 摄

    当今时代,我们必须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幼儿园,启蒙幼儿的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包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特质与幼儿园教育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近年来,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科学家精神启蒙探索,采用“三圈层协同”机制,创建了一个由人员层、场域层和活动层组成的协同网络。在这一机制中,每一“层”包含的多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圈”,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支持性环境,力求在幼儿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人员层: 由科学家、教师、家长组成的合作圈

    西大实幼位于西南大学校内,家长多为西南大学教职工,校园里和家庭中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为幼儿科学家精神的启蒙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人员层上,我们常态化邀请科学家直接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在旁进行一对一指导,他们作为创新的典范,向幼儿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成果,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家精神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教师通过设计和实施以探究为基础的活动,创设鼓励提问和实践的环境,使幼儿的科学家精神在日常探索中得到启蒙。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探究活动,在家中创造科学探究环境支持孩子的学习,也有效增强了科学家精神启蒙的可操作性。

    在小班,我们开展了“我的蚂蚁朋友”探究课程,在探究正式开始之前,家长带领孩子们到户外进行蚂蚁观察,通过一对一倾听,收集到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和天马行空的看法。基于家长提供的详细观察记录,教师从中分析出大部分孩子感兴趣且适宜探究的问题,设计出一系列关于蚂蚁的探究活动,比如开展引蚁行动、进行贪吃实验和创编科学剧等,引导孩子们进行持续且深入的探究。当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难点时,教师适时邀请昆虫学家李教授加入到课程中,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小型的科学实验。李教授通过亲身操作与指导,向孩子们展示了他作为科学家的批判性思考、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这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此过程中,科学家适时指导,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教师全程跟进,提升了活动的连贯性;家长亲身参与,提升了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说,由科学家、教师、家长组成的合作圈,开启了孩子们前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场域层: 由实验室、幼儿园、社区场馆组成的资源圈

    西南大学各专业的实验室提供了必要且专业的工具和设备,使幼儿能够接触真正的科学实验。当幼儿在实验室里看到科学家真正的工作状态时,他们能感受到科学家对知识探索的热情与专注。这种亲身体验能够极大地启蒙幼儿的科学家精神,在幼儿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幼儿园作为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设立特定的科学角和主题区域,为幼儿提供持续的科学学习体验,当他们对事物产生兴趣与好奇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习惯。社区场馆提供了更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让幼儿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认知,通过多渠道了解探究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有利于他们从不同视角多元地认识世界,为科学家精神的启蒙奠定坚实基础。

    在大班,我们开展了“蚕”的探究课程。幼儿访问了“资源昆虫全国重点实验室”,观察了蚕的不同阶段样本,并通过科学家的解释,了解到基因如何影响蚕的颜色和其他特征。在另一个活动中,幼儿参观了“西南大学蚕学宫”,在这里,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触摸和感受专为儿童设计的互动模型,了解了蚕的生理结构和行为,加深了他们对复杂生物学概念的直观理解。在幼儿园内,教师和幼儿根据外出学习的经验,共同创设了“嬉游蚕学宫”。幼儿还主动在游戏中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如观察蚕的生长、记录数据、分析蚕沙的用途,并在制作丝绸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等。

    从“资源昆虫全国重点实验室”到“西南大学蚕学宫”再到“嬉游蚕学宫”,幼儿在探索中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这种态度为成人所惊叹,这正是科学家精神的萌芽。这一探究过程强调科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由实验室、幼儿园、社区场馆组成的资源圈,可以有效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家精神的本质。

    活动层: 由提问、探究、寻访、表达、回顾组成的学习圈

    有了人员和场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还是要落脚在具体活动上。我们将活动层细分为五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科学家精神启蒙教育。在提问环节,我们借助家长力量,通过一对一倾听的方式记录幼儿提问,这是启蒙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思考并质疑。在探究环节,幼儿积极地探索未知、挑战假设并通过实证寻求真理,幼儿在自我驱动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探索真相的热情和对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的认识,这是科学家精神在幼儿阶段的关键培养目标。当幼儿的探究进入到难点,便自然进入到寻访环节,幼儿在教师的陪伴下走进实验室和场馆,直接观察科学现象或参与真正的科学活动。在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科学家精神就具象呈现在了幼儿面前。在表达环节,幼儿被鼓励将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用多种方式呈现给科学家、家长和其他教师,像这样将自己的发现传达给他人,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幼儿在语言领域得到发展。回顾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环节,幼儿用“儿童会议”的形式与教师、科学家、家长一起讨论学习成果和过程中的挑战,强调对已有探究活动的批判性思考和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促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持续进步和精进的习惯。这五个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培养幼儿科学家精神的完整、良性循环。

    在中班,我们开展了“寻找恐龙”探究课程。课程从提问开始,家长带领孩子来到重庆自然博物馆,运用教师设计的观察记录表进行一对一倾听,记录孩子们对恐龙的各种提问。然后,教师从记录中选取了大部分幼儿都感兴趣且适宜探究的问题:“为什么恐龙长得不一样?”进而开启了关于恐龙的探究之旅。幼儿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制作恐龙脚印”“复原恐龙生活环境”“恐龙食物链模拟”等活动。面对一些资料中未详细描述的稀有恐龙种类,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寻访,大家再次前往自然博物馆,在研究人员的陪同下,进行更深入的实地学习和比较研究。在课程尾声,我们走进幼儿模拟恐龙生活环境创设的活动室——“侏罗纪公园”。在这里,我们进行了课程展示,幼儿自己制作邀请函、海报,自己设计、布置展览,将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通过艺术作品、舞台表演和互动解说的形式,呈现给此次课程的所有参与者及所有对这个探究主题感兴趣的人。展览结束后,所有参与者,包括科学家、幼儿、教师、家长都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次“儿童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大家共同讨论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挑战,并思考未来的改进方向。幼儿纷纷表示,希望在下学期的课程中围绕“恐龙蛋”继续开展他们的探究。

    人员层、场域层和活动层是三个彼此嵌套、相互依赖的圈层,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整体,确保各层的效能得以实现和优化。每个层次都为下一个层次提供支持和基础,这种系统的教育模式不仅加深了幼儿对科学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持续兴趣和热情,促进了幼儿科学家精神的启蒙。

    (作者单位系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