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全国新培育领军人才1.5万人次以上,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左右。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和思考。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主线,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催生效应逐步凸显,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对生产生活引领替代的推动作用加速演进,各行各业面临着颠覆性改革与转型升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构建发展新格局关键在于人才支撑。应对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不仅需要顶尖的科技人才,更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创新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转移转化,将新质生产力落实在实践环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从太空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柔性对接,到陆地高速动车的转向定位,再到深海“蛟龙”号的精密焊接,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在各自领域的深入钻研、执着追求。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对未来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唯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才能担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从供需匹配看,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且结构失衡。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全国职工总数为4.02亿人左右。但“千工好招,一技难求”,77.6%的产业工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仍相对匮乏。从技术创新看,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即使在传统服务纺织行业,也在大范围推广运用自动化设备。但是,先进设备来了,缺的是会操作、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从能力结构看,高技能人才数字素养不高。当前,产业转型发展需要能够主动适应数字化升级的人才,这对高技能人才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现实,高职院校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精准施策、蓄势赋能。从供需结构上来讲,是要强化产教匹配,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供给。要坚持面向产业,聚焦产业关键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和知识结构,在专业设置、课程模块、教学核心环节进行精准对接;要坚持“因产施教”,与链主企业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实现“专业即产业”。从技术创新上来讲,是要深耕科教融汇,延伸高技能人才创新思维。关键是找准“科”与“教”的契合点,调整科研定位、深化研教融合,要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过程,强化科研育人,把科研项目引入课程、融入课堂,着力提升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能力结构上来讲,是要实施课堂革命,提升数字素养。以专业和课程为例,是要根据新专业目录,对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好匹配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要对接工作岗位数字化升级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重构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就教学资源而言,是要联合其他院校与企业,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开放教学视频资源,服务学生数字化学习。

    (作者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