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政引领 全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强化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二实验小学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科学有效地发挥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变思政课教学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上好思政课。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深入把握思政课教材的特点。小学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整合品德、历史、地理、法律以及社会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校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在授课内容设计上除了运用课本上的内容,还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尝试着运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增强思政课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深入提高学生上好思政课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学内容归根结底要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学校思政课教师将授课范围从教室延伸到生活中,以行为育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例如,教师讲解每日一善的意义,引导学生每周做一件好事并写下感想,亲身体会助人为乐的意义。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思维,拓展思政课教师的视野。创新是上好思政课的动力,学校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思维新、话语新、方法新,与时俱进,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改变单一灌输的方法,把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使思政课充满活力,做学生的领路人。学校思政课教师注重创新思政教学活动,不照本宣科、干巴巴教学,赋予“文件”生命力和课堂灵活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创新教学思维,创造活动载体;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博览群书,做“杂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让思政课更“接地气”,入耳入脑更入心。

改变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

    设立主题“大课堂”。学校将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政课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形成专题教育系列,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道德行为,震撼心灵、影响认知、改变行为。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可集中一个上午(四节课)授课。先让学生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再让家长现身说法,让学生体验父母之爱,然后分小组述说感受、讨论爱家方略,再以班级为单位总结梳理形成公约,继而形成级部公约,最后学校举行爱家宣誓仪式,让学生爱家行为扎根于心。

    开展小组“自测评”。为解决之前思政课实效性不强及学生品德素养与行为脱节现象,学校每月确立一个思政教育主题,开展一节评价展示课。评价分为自评、组评、师评、校评四个维度,内容结合学生思政教育知识点设立。例如,小学生基本习惯的六方面内容,每个项目0—5分,四类评测得分取平均数后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师评、校评使用学校自主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管理的“智慧学分”评价APP系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从人、时、空三位一体的视角对学生行为进行测评。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发挥师生自主及监督作用,学生自评分、组评分多数相对应,评分时能相互监督,真实反映个体生活表现。学校每周在固定时间点对优秀学生及时表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学校将小学生思政课融入日常教育体系,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融合,不局限于课堂。班级家委会活动、学校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均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学校借助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培育的价值观等更有生命力、更具稳定性。学校依托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设立思政实践基地。莱芜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以红色文化思政育人,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地方共建基地,完善专题教学体系。定期组织学生赴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了解创新成果和科技成就,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开展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和社情民意。

    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模式。依托家庭、社会开展联动教育,打造贯通培养新模式,邀请大学、中学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走进小学课堂,并派出小学思政课教师走进大学学习。打通大中小学师资的阶段性区隔,建立共建、共享、共研模式,建设思政课师资队伍阶梯式发展支持体系,提升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营造校园思政育人氛围

    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学校结合不同岗位,将思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探索校本化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涉及各课程,发挥关键课程作用,与育人渠道配合,共塑“大思政”格局。实施过程中,按“一二三四”确立格局,“一”为每月一主题教育实践,“二”为树立两种观念,“三”为坚持三条主线,“四”为通过四个平台,促进德育整体化、主题式、实效化,将德育智慧课堂打造成联动模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形成舆论育人氛围。发挥学生榜样力量,评选文明队员、特长学生、“自能之星”等,以榜样激励学生;挖掘师德文化,评选“最美教师”“优秀教师”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中队活动,评选英雄中队;开设道德讲堂,由学校人员及模范人物主讲,设定主题,教育学生向真、善、美转变,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发挥思政课程引领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需找共同点和契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各课程。课堂是主阵地,学校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课程管理体系,通过道德与法治课、语文课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使命感、责任感。

    全方位构建“大德育”。一是以文化建设为媒介,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以“自能教育”为核心理念,完善校园设施,让校园处处体现思政教育;二是以大队、中队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绳舞飞扬”主题节日、“读书季”等活动,营造多彩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思政工作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针对如何上好思政课的问题,学校全体教师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全方位构建“大德育”,多渠道上好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曹骥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