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教育帮扶共同体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坚持扎根祖国南疆,深刻认识教育在稳边、固边、兴边中的重要作用,始终以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扎实推进边境地区教育援边帮扶工作,以组团式教育帮扶助力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推动校地教育帮扶共同体与兴边富民教育帮扶示范带建设,为建设壮美广西、提升边境地区教育质量、促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注入内生力量。

精准诊断一线需求 科学制定帮扶方案

    (一)精心调研,组团帮扶

    为精准了解受援学校需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采取书面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边境地区组团式教育援边帮扶工作专项调研,对凭祥市、龙州县基础教育现状和44所支援学校的帮扶活动情况开展调研,通过与相关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联合召开研讨会、工作推进会,深入了解支持边境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指导支援学校动态调整“一校一案”,个性化设计帮扶工作方案。精心遴选高校学科专家、受援地区优秀教师、受援地学校管理人员、支援地优秀教师、支援地管理人员等共同组建帮扶团队,根据学科、学段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力求做到“帮扶一校,带动一方”“解决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类问题”。

    (二)精准施策,整体推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围绕受援学校需求,组建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在内的11个学科团队,针对受援学校一线需求精准施策,帮助受援学校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学科团队通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讲座、教师教育培训与转岗培训等活动,开展个性化、常态化、诊断式教育帮扶活动。通过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指导帮扶,帮助受援学校提升党建水平、校长领导力、管理团队治理能力、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成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挖掘、传承红色文化;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升学生心理弹性、丰富边境地区学生课余生活,充分发挥教育安边、稳边、固边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广西边境地区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贡献力量。

深化帮扶机制 创建教育帮扶共同体

    (一)探索完善组团帮扶工作机制,创建教育帮扶共同体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充分发挥教育帮扶牵头作用,探索完善“高校—地方部门—支援学校—受援学校”四方协同帮扶工作机制,探索完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凝聚帮扶共识,自觉深化边境地区组团式教育帮扶认识,提升帮扶成效,推动教育帮扶共同体建设。学校围绕边境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兴边富民发展目标,用心用力用情推动教育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以提升党建水平、教育管理水平、教师专业素养与教研能力为突破口,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完善一体化培养机制,深化帮扶共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以教育援边帮扶为突破口,积极围绕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五大基本职能,坚持服务社会导向,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师范生培养为抓手,以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小学研学基地建设、边境教育帮扶、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工作为载体,从共研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课程、共管学习成效、共担职后培训、共推教学改革等环节入手,探索完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探索完善校地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助力地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强化双向互动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一)坚持服务社会,反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帮扶成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需要,反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能力,精准掌握边境地区教育发展需求,以教育教学研究探索破解边境地区教育教学难点焦点,以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激发受援学校发展内驱力,以教师教育培训强化受援学校“造血”功能,激发教师成长发展主动性,构建完善线上互动、线下互访及“送上来学习、送下去实践”的互动帮扶与交流工作机制。探索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顶岗挂职锻炼、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习管理、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等工作机制。

    (二)坚持双向发力,深化帮扶成效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以教育援边帮扶为载体,探索完善项目式管理推进制度,建立健全定期交流互动工作机制,以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为抓手,推动校地双向互动交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课程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习成效评价、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等工作,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常态化帮扶、合作工作机制,提升协同育人工作成效,强化帮扶辐射作用。

    (李燕芸 梁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