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聊让沟通“无声胜有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网络连接你我,沟通再无极限。担任校长期间,在工作巡视和师生访谈中,我常听到看到一些与现代教育理念不和谐的音符,我常通过私聊与教师沟通,往往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建议式私聊

    下课了,操场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学生甲是学校篮球队的队长,自然不会放过课间与对手较量的机会。这场景早被教室外候课的A老师看在眼里:这小子成绩不怎么样,打球倒风风火火的!上课铃响了,学生甲收起篮球往教室里赶,被A老师挡在门外:“你还有时间打球吗?想想上回考了几分?”甲生篮球被A老师没收,沮丧着回了座位。

    笔者:A老师,你好!学生兴趣爱好多样,凡属正当爱好,我觉得都应当给予鼓励,不能以耽误学习和分散精力为由加以干涉,既妨碍其主动发展,又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萌芽。人的聪明才智是多元的,教师的责任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建议你在发掘甲生闪光点的基础上,鼓励其搞好学科课程。

    A老师:感谢校长指导。由于甲生成绩不咋地,对他参加篮球队我确实不支持,且不给好脸色,没有在保护其兴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辅导,今后我会注意。

    指正式私聊

    B是刚出校门不久的新老师,工作努力,但爱在学生面前耍性子。学校广播操比赛,B老师带的班级得了第二名,大大出乎其所料。晨会课成了他发泄情绪的时间:“谁给咱班拖了后腿,谁就要给全班低头认罪!”教室内鸦雀无声……

    笔者:B老师,你好!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但我们不能将情绪带进教室,更不能迁怒于学生。调整自己,走近学生,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工作与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无论遭受多大委屈,都不能亏待了学生,因为学生是无辜的。

    B老师:感谢校长指正。今天我确实将个人情绪带进了教室,今后要学会控制,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学生当作“出气筒”。

    商讨式私聊

    美术课上甲乙两学生因上课讲话被C老师请进办公室,他问道:“上课为什么在下面乱讲话?”甲乙二人面面相觑,刚要解释,被老师“为什么”的大声追问卡住了。“语文、数学课上你们敢如此放肆吗?”C老师又补上一句。原来,学生乙的家里中午失了窃,甲与乙是同桌,见乙红肿着双眼,想打听个究竟。

    笔者:C老师,你好!就你教育甲乙两生的事跟你聊几句。情感是师生关系的纽带。如果你能耐心倾听学生解释,学生是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和尊重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说理教育和感化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的感染力。学生间对新奇的事情感兴趣,纯属正常。乙是甲的同桌,甲“憋”不住在课堂上发问,可以理解,只要提醒他注意场合即可,顺便你还可以安慰一下乙。你认为呢?

    C老师:感谢校长教导。今天我确实未能倾听学生解释,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看似居高临下,实则形象低下,学生感受不到信任和尊重。

    暗示式私聊

    这是一节数学复习课,D老师出了一道题后问:“会做的请举手!”6人未举手。D老师画图示意,讲解了一遍,问:“都会了吗?”学生点头示意会了。D老师又出了第二道题,指名甲、乙板演,偏偏甲、乙均不会。D老师拉下了脸:“还不会呀!不会就站到黑板旁吧,让别人做给你们看!”

    笔者:D老师,你好!教育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后进生往往得不到家长、老师、同学的重视,但其内心深处也渴望得到赏识。作为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创设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调动并释放其自身潜能。展示失败,会泯灭他们对学习的自信。把学生看作可以发展的主体,“铁”也可以炼成“钢”。

    D老师:校长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师的责任在于发展每一个学生,等待花开,不急不躁,而后进生更应当得到关心!

    以褒代贬式私聊

    E老师是一位老班主任,所带班级连年获得文明班集体称号,笔者一次进入其班级,发现一处特别“景观”:教室前专门开辟一栏张贴学生的检讨书。E老师处理问题学生呈“三部曲”:调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学生自我分析错误所在;检讨,写检讨书,在班级张贴并读给全班同学听。

    笔者:E老师,你好!你工作认真,管理严格,班级学风浓、纪律好。向你介绍名师于永正当年兼任班主任时,处理大扫除中以笤帚和簸箕为武器打斗的两名学生所采取的方法。于老师幽默地向学生发问:二位勇士格斗几个回合,可分胜负?说罢领学生进办公室,照了镜子,洗了脸。学生羞红着脸跟于老师认了错。在平等、融洽中巧妙地处理了一起所谓的打斗事件。学生是发展中的主体,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其本质是好的。我们不妨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学生有犯错的权利,要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

    E老师:感谢校长鞭策。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个体,出现的错误也是成长中的错误。我的班级管理方式已经过时了,要多向教育家们学习,方法艺术些,方式柔性些。

    私聊,只有你知我知,可以让对方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接受文字信息,安静通读,咀嚼反思,达成一致,可以让模糊的得以清晰,倾斜的得以扶正,错误的得以纠正,比起面谈更易于接受。当然,有的私聊不可能“一气呵成”,得有几个“回合”,得耐得住性子,多“听聊”,再“回聊”。

    (作者系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学校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