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教学转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时下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人类历史已经迈入智能化、数字化的新纪元。目前风靡全球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能力,这无疑对人的智慧、情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部分学校仍沿用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以及标准化的考试教育和评价学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在AIGC时代,我们必须直面其带来的挑战,思考人之如何“成人”的根本命题。这其实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内涵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在ChatGPT3.5、ChatGPT4.0、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用AIGC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教育面向未来进行变革?

    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被动学习、接受式学习的窘况,一直都是教育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教师传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保证。利用AIGC赋能课堂教学,可以将“师—生”对话课堂变为“师—机—生”互动模式,满足课堂上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AIGC基于强大的数据库和超强的演算能力,能够与学生展开广泛而具有针对性的对话,为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持续、全面且具体的跟踪辅导,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评价量表,以评促学,引导学生在查漏补缺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强项,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位置。目前,学校教育中的诸多学习内容,都可以通过自主对话智能系统进行学习和评价,如语文的识字写字、课文朗读,数学的基础运算,英语的单词记忆、对话练习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培养学生和AIGC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例如提出深度问题的能力、恰当组织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等;其次是致力于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演练“思维的体操”。利用AIGC辅助课堂,教师要真正转变自身角色定位,明确与AIGC相互支持与博弈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与AIGC对话的引导者、激活学生智慧的启迪者,明确自己与AICG之间的具体分工,在恰当利用人工智能教育辅助工具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教学目标从应试转向为学生个性成长服务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但应试教育以统一的测试内容、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学得累、收效低,“内卷”严重,这不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且破坏了本应丰富多元且积极有趣的教育生态,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难以被看见,更难以得到真正的培育。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智能结构不同,像五彩光谱一样呈现出诸多差异,而真正的教育,应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更应该让学生在自我优长、强项的基础上发展,以塑造“人”迥异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情感、思维和精神世界。AIGC的发展使“发展自己”“成为自己”的学习成为可能,并正在变成现实。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而言,AIGC智能系统能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中的差异,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设置符合个人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学习进度,使得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而从教师层面看,充分利用AIGC智能教学系统,可大大减轻教师讲授陈述性知识、部分程序性知识的压力,减轻教师在学习评价中的负担,从而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进行智慧启发和进行有针对性的面对面交流研讨中,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发展自己的优长。

    教学重点从简单识记转向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在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记忆、理解、应用等认知行为属于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等则属于高阶思维。标准化考试衡量的多是低阶思维能力,如语文的生字词、诗文片段默写,数学的运算题和应用题等。在AIGC时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理应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理想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利用AIGC,才能有更多精力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分析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例如,在AI智能写作辅助工具的辅助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不再重点讲解“记叙文六要素”“借景抒情”“按照顺序写清楚”等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从AIGC智能写作辅助系统中学到。教师可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材,分析比较、评价和鉴别智能作文的优缺点上,并在和AIGC“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形成,增进具有个人风格的言语表达。

    毫无疑问,AIGC将促进当前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做的就是认清现实、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路径,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教育时代。

    (作者单位分别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