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联体”为抓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北京市人民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凝心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发挥政策引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三者目标一致、内容交融、作用互补,各具育人特色。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教育、妇联等多部门,充分发挥市家庭工作联席会作用,相继出台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加强馆校合作等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家庭教育地方立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提供引领和保障。截至目前,已建立家校社共育咨询室120个,推动形成了学有良教、家有良方、社有良策的融合发展模式。

    健全长效机制,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一是全面普及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建设。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普及率达100%,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小学干部教师定期开展入户家访,对特殊家庭、行为偏差、思想重大变化、学业较大波动、生活重大变故五类情况开展“五必访”。二是持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建立家长培训体系等。三是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向家长宣传“双减”政策和科学育人观念。常态化组织“重家教 树家风 传美德 共育人”系列活动,引导家长更加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建设。

    拓宽教育视野,丰富社会教育资源供给。北京拥有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与服务,为中小学生构筑了广阔的实践教育平台。一是打造社会大课堂实践教育新地图。自2008年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汇聚全市1300余家社会资源单位,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资源体系。持续开展“七个一”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益学生达260余万人次。二是构建高质量课内课后整体育人体系。印发《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指导学校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育人功能,统筹利用周边高校、自然地理等城乡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构建“环学校教育圈”。

 

    用心履责协同发力 共谱立德树人“家”篇章

    江苏省妇联

    近年来,江苏省妇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立足妇联职能、发挥独特作用、协同联动各方,努力推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良好局面。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立德树人”责任担当。一是加强党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部署要求,省市县三级党委将其纳入常委会工作要点,省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政府妇儿工委联合召开家庭教育工作推进会全覆盖。二是加强法治保障。2019年出台《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202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教育促进“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16个重点相关部门依法履职,扎实做好执法检查“后半篇文章”。三是加强统筹谋划。“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计划”纳入省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和妇儿工委办联合开展《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专项督导。

    发挥组织优势,探索“在你身边”服务路径。一是开展“三全”试点。推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家长学校,2020年起探索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型“三全”工作试点;引导群众参与,积极助力基层治理,全省建成“三全”社区1105个。二是推广“三道”课程。联合高校开发“儿童发展、父母担当、祖辈支持”家庭教育“三道”课程,依托线上线下手段,近百万家庭从中受益。三是壮大三支队伍。优化各级家教研究会成员结构,成立长三角家庭教育专家智库,有序充实家校社协同专家力量。指导基层吸纳近2万名教师、儿童工作者、网格员、“五老”人员等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联盟,面向家庭提供公益性宣讲。连续两年培训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骨干力量446人。

    整合多方资源,营造“协同育人”良好氛围。一是开展主题活动。依托寒暑假等重要节点,联合教育等多部门开展“把爱带回家”“守护童年 携手成长”等主题实践活动,全省举办家教故事分享会、亲子红色研学等各类主题活动2万多场,参与总人次超2600万。二是提供关爱服务。实施一人一策,持续不断把关爱送到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身边。三是发布典型案例。联合省教育厅等部门开展“共话成长 共育新人”家校社协同行动,征集推选宣传一批教子有方、家校合作、社会支持的典型案例。此外,反向警醒,发布典型案例,不断强化涉案未成年人父母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协同构建青少年“积极教育”友好环境

    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

    西山社区是位于浙江嘉兴海宁市的老城区,常住居民一万多人。多年来,西山社区将关心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汇聚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力量,建立起观念同向、履职同责、育人同力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系统谋划,根植共育理念。西山社区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融入社区建设方方面面。在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和小区建设中,近5年累计投入270万元,设置彩虹阅览室、亲子活动区、睦邻托育中心等多个儿童友好空间,打造“一主多副”的儿童服务矩阵。

    着眼实效,优化项目设计。西山社区持续开展暑期“爱心教室”项目,融课业辅导、社区活动、社会实践为一体,累计服务学生4700余人次,其中将留守儿童接到海宁服务890人次。开展“天使的爱”关爱女童项目,帮助女童学会更好保护自己。开设“祖辈课堂”,为老年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服务。此外,社区还实施了0—3岁睦邻托育、3—6岁亲子乐园、6—12岁爱心伴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等10多个服务项目,涵盖了社区各年龄段孩子。

    巧用资源,凝聚服务合力。西山社区主动发挥协同育人的桥梁纽带作用,链接起学生服务“需求端”和社会资源“供给端”,凝聚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服务合力。依托嘉兴、海宁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围绕“积极教育”开发“慧心”“慧爱”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微课。联合辖区单位开展主题活动,与博物馆开展“小小文物修复师”体验活动,与艺术馆开展“名人文化”宣讲活动,与交警队开展“我是小交警”活动等,有效破解了社区育人资源碎片化、零散化的瓶颈。联合学校开展爱心义卖、关爱老人等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八一建军节”,开展“向老兵致敬”军训拉练活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蓄势赋能,共建清朗环境。一方面,社区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的优势,积极参与儿童读物整顿、违规培训治理和网络生态维护,共同守护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清朗环境;另一方面,社区坚持“疏堵并重、破立结合、蓄势赋能”,建立了“家庭点单、学校与社区联合接单”的服务新模式,组建了包含“街舞班”“书画班”“朗诵班”等10余个学生社团,结合学校“爱的灯塔”党建品牌、社区“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加强研究引导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在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聚焦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项目牵引,引导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推动以3个月的寒暑假为研究对象的“你好,寒假!”“你好,暑假!”项目,迄今已开展10年,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500余名成员的团队。紧扣学生核心素养相关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汇聚形成了以“成就儿童·发展人人”为核心目标的家校社系统驱动力。积极将优质的家校社教育资源与改革经验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辐射延伸,主持的乡村家校社合作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并在推广之中。2016年搭建完成乡村家校社互学共学行动模型,在家校合力共育、亲子隔代互学、共建温情乡土、城乡联动共进、主体终身学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9年形成了乡村学校参与乡村社区治理模型,在加深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治理的双向互动关系上不断发力,实现了从学校小系统走向社区大生态、从学校日常走向乡村社区新生活的教育模式变革。

    二是注重区域创新,加强研究成果国际交流。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进行制度化探索与扎根式创新,基本形成区域性经验。针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涌现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加强城市中小学与随迁子女家庭合作为目标,搭建形成家校合作促进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模型,促进家庭文化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动。开展大量国际交流合作,助力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促进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研究成果走向国际。

    三是下沉基层一线,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