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联体”为抓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上海及长三角14个街镇联合开展的镇域家校社合作研究,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校家馆合作研究等,是由政府部门整体推进的代表性成果。以“幸福作业”“假期生活重建”“假期与学期初衔接”“学校参与社区治理”等为突破口,助力打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双减”教育新模式,推动形成“校园主阵地,社区新天地”的双向互动格局。整体来看,以学校为基点,具有“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可学”特征的育人格局已经形成,并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中发挥出独特价值。

 

    高水平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

    山东省教育

    山东省深入贯彻教育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功能,高质量建设全国协同育人实验区,高水平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

    建机制,让多维协同育人合力聚起来。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纳入全环境立德树人协调推进机制,进行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二是强化工作推进。省委教育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集座谈会。起草完成建设全国实验区实施方案,建立“亮点即报、进度通报、总结年报”调度机制。三是压实部门责任。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等,把推进学校协同育人作为学校班子成员述职评议考核指标,将学校的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建设运行情况纳入省级教育督导内容。

    攻难点,让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建起来。一是创新社会育人载体。整合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中心等各类场所,集聚部门单位资源,全面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二是拓宽社会实践育人途径。编制研学实践课程开发指南。协调省科协等部门全面向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社会资源。三是积极引入优秀社会育人资源进校园。全面梳理33项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编制“白名单”,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

    抓重点,让家庭协同育人责任树起来。一是注重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每年组织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二是推进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扩增。持续推出《家校共育大课堂》等家庭教育类系列节目,优化“养教有方”客户端,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库。三是激励亲子实践活动开展。鼓励支持家长带领子女开展户外亲子实践活动等。

    疏堵点,让学校协同育人能力强起来。一是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水平。编制学校家长学校建设规范和课程指南;将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培养纳入“省培计划”。二是推进家校沟通常态化。建立由不同群体代表组成的家委会。开展全员家访,落实“校长带头、中层示范、班主任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机制。三是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将全员育人导师制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成长等进行全面指导。

 

    政府主导强统筹 全域育人谋发展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民政府

    湖南省桃源县整县推进家庭教育从2017年启动至今,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两育统筹”的协同育人模式。2023年,桃源县《整县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获评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2024年,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政府主导,全方位统筹。一是成立中心,全域推动。成立家庭教育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制定县级家庭教育两个五年规划,成立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乡镇、村(社区)三级服务机构。二是研发平台,融合联动。依托县融媒体“视外桃源”客户端开发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目前,平台注册总用户18.7万人。三是健全机制,精准互动。建立校内外“未病+已病”同治机制,全部门联动建立“两不得三必须”危机响应机制。目前,该机制化解了3起危机,挽救了4个家庭。

    教育主力,全要素保障。一是课题研究,专业保障。2019年、2023年分别启动了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省级课题。二是队伍建设,人才保障。通过开设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将班主任培养成“两育”中坚力量,培养了300余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三是课程研发,内容保障。自主研发《家庭教育实用指导》系列读本,联合县教育、司法等部门,打造了以育儿、健康、平安、普法为主题的线上课程。

    家庭主责,全周期成长。一是家长自觉学习,观念转变。通过公众号、“视外桃源”客户端等平台,家长参加“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学习”的比例从5.37%上升到98.77%。二是家长逐步归位,担责上肩。积极引导家长回乡就业,2019年和2022年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认识到家长履行孩子成长主责的比例从66.73%上升到97.34%。三是互评互陪,亲子和谐。由学校主导开展劳动、共读、运动等家庭亲子活动,定期评选“优秀学习型家长”。

    社会主动,全区域护航。一是企业安员,就业赋能。通过企业创设“宝妈车间”、领办“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基地”,实施春风送岗行动,帮助家长在家乡创业。二是群团协作,未保赋能。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联动机制,整合22个部门和公益组织,打造“桃爸桃妈公益沙龙”等系列活动品牌。三是营造氛围,宣传赋能。组织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表彰活动,建设100家“书香小店”,营造了重视家风家教建设的浓厚氛围。

 

    发挥革命纪念馆教育功能 创新协同育人路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伟大抗战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也是有效连接学校家庭面向各地青少年学生,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弘扬抗战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的社会大课堂。近年来,抗战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教育功能,坚持馆校合作、亲子互动、家社共建,注重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实践育人,不断创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路径。

    用好展厅,让精品展陈成实景课堂。抗战馆的基本陈列《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注重吸纳新研究成果和师生家长意见,全景式展现中华民族英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和巨大贡献。突出原创性和教育性,每年推出1—2个专题展览,提供了不间断、多角度、可观感的教育空间。

    衔接街区,就近构建友善教育集群。抗战馆联合卢沟桥地区的19所学校,成立了卢沟桥教育集群抗战精神传承志愿服务团,打造出乡土文化实践育人品牌。创办卢沟桥教育学苑,成为馆校合作、馆社协作“弘扬抗战精神 担当育人使命”工作坊。积极推动抗战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卢沟桥教育集群的红色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

    立足北京,打造红色资源思政示范项目。抗战馆是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教育的发起地。多年来,抗战馆持续开展“学英烈事迹诵抗战经典做红色传人”系列教育活动,形成了具有抗战馆特色的常态化教学模式和北京地区富有代表性的全日制纪念馆课程,至今已覆盖580多所学校,累计接待62万余名中小学生。

    面向全国,建设馆校社共建共育的精神家园。抗战馆开展“学党史敬英雄育新人”等红色宣讲,参与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筹建全国抗战纪念馆联盟,组建抗战馆“益起来”志愿服务总队。特别是通过“流动的抗战馆”,举办国内巡展111个,把一个个精彩的展览送到了校园里、教室前。

    占领云端,积极创新线上教育模式。运用云观展、云祭扫等形式,引导学生居家“云游”纪念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发“青少年线上教育平台”,设置抗战史知识问答、抗战文物说、学唱抗战歌曲、虚拟展厅等板块,积极为学生提供线上教育活动。

    服务大局,国家抗战纪念仪式教育影响广泛。抗战馆是国家抗战纪念地,每年都要隆重举办抗战纪念活动,师生们在参与中得到思想洗礼和精神感召。抗战馆“清明节的铭记”已连续举办16年,抗战老战士带领青少年祭英烈等系列活动,搭建了追思、缅怀、尊崇、传承英烈精神的重要平台。

 

    基于市域一体化推进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

    近年来,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立足区域实践,探索建立基于市域一体化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并先后在省内外多个城市推进实施。

    一是坚持标准与特色并行,立足实际打造城市品牌。研发分年级家庭教育指导教材《牵手两代 幸福路上》,建成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幸福路—中国家长移动学校;创立家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家庭教育课程五步教学法;系统总结出以机制、队伍、课程、平台、活动、评价六大体系为核心的城市家庭教育标准化服务纲要;并联合潍坊、济南多地教育局研制《家长课程标准》《家长学校建设标准》等16项团体标准。

    二是坚持课程核心定位,“五步教学法”落地家长课程。区域推进家庭教育关键是课程落地,课程落地的关键是班主任。基于班主任和家长两个群体、“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与“幸福路平台”两大资源,通过“视频导课、问题研讨、课堂总结、作业巩固、微课拓展”的家庭教育课程五步教学法,助力学校和班主任简单、高效、便捷落实“1学期2次家庭教育指导”的国家要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