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远大志向 培育美好心灵
■春风习习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
10年来,海淀区民族小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贯彻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六字”要求,构建文化、课程、实践育人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将其内化为少年儿童的精神追求,激励新时代少年儿童奋发有为、向阳成长。
强基固本,培育时代新人
【总书记原声】
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实践故事】
走进海淀区民族小学校园,“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校训映入眼帘;立人书院,古色古香,花木葱茏,孩子们在这里读书、玩耍。
“孩子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一刻,立马欢呼雀跃起来,高喊‘习爷爷’,跑去围在总书记身边。”海淀区民族小学副校长崔艳说起10年前总书记到校时的场景记忆犹新。那天在新队员入队宣誓后,作为大队辅导员的她领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次特殊的经历,让崔艳的内心留下了恒久的光荣与责任。
对少年儿童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会不会过于抽象,孩子们能否记得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记者在校园随机“抽查”到了三(7)班学生宋瑜泽,她大声又准确地说了出来。
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丁凤良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构成了完整的道德认知与行为体系,体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科学程序和关键环节,既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为教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丁凤良说。
如何做到适合少年儿童自身年龄和特点?多年来,学校立足少年儿童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始终将“十六字”要求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有机融合,做好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编辑汇集童言童语的《快乐同心·七彩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集》,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在孩子们中间广为传诵;选树师生的榜样,征集出版《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有榜样”人物篇》一书,内容涉及古代先贤、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等,在教育教学中研读使用;邀请老科学家、世界冠军、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等时常走进校园,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评选优秀教职工、“最美少年”等,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榜样的魅力。
志愿服务岗、礼仪岗……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处处可见孩子们身体力行参与校园岗位劳动实践的身影。食堂里,有小小监督员提醒同学们“光盘行动”;花坛边,“随手捡”团队成员做起了校园的“美容师”。学校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等,引导孩子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同时,营造良好育人生态,让孩子做到知错就改、越改越好。
“从小做起,我认为要做到两个方面,从小时候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要从小时候做起,实现梦想、干成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六(10)班学生张力中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到了很多道理。他的班主任党春玲介绍,张力中日常在父母的支持下,默默资助他人,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他人,温暖社会。
【记者观察】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海淀区民族小学尊重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兼顾有意义、有意思活动原则,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们的认知,达成价值和情感认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立德树人重要位置,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立德树人工程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少年儿童心中。
用心用情,多元协同育人
【总书记原声】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
【实践故事】
5月20日一大早,海淀区民族小学门口秩序井然,热心的家长协助教师维持交通,迎接孩子们上学。家长们在很多小事上参与学校工作,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家乡的特产真不少!”记者走进三(8)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孙志敏正在为孩子们上一节“请到我的家乡来”主题课。课堂设计引人入胜,先是孩子们化身“小导游”,辨识各地美食,北京烤鸭、桂林米粉等;接着小组讨论推荐地方特产,分享广告语……“一碗炸酱面,传遍十里香。”麻皓铭同学推介了北京炸酱面。
从特产说到祖国自然环境,又从家乡说到特色风土人情,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课堂,孩子们在家国情怀、环境保护等方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了“软着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海淀区民族小学着力夯实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课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阵地作用,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充分发掘学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点,将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多角度、多方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这个学期,海淀区民族小学启动开展北京中轴线主题探究学习,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由一个少先队中队汇报他们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第13周,五(6)中队展示了他们做的天安门主题调研报告,包括天安门历史和周边主要建筑介绍。
这是学校推出的“铸牢文化自信,传承文明基因”年度系列主题课程。过去一整年,学校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主题教育,通过每周一升旗仪式,结合学科教学,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点、民俗文化和价值作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少先队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把少先队工作纳入‘五育’并举教育体系,让少先队成为每个孩子一生中最亮的印记。”海淀区民族小学党总支副书记王晶说,学校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微社团,少先队大队成立的“红领巾”微社团达141个,通过共同爱好、兴趣作为纽带,促进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和学习,实现共同成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还要有效联动家庭和社会育人资源,实现互融互通、同心同向。多年来,学校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从活动志愿服务、课程资源支持、学校管理参与三方面,鼓励引导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教、家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教育方法;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向家长传递办学理念,赢得赞同和支持;举办家风传承故事比赛、亲子运动会、亲子艺术节等活动,凝聚家庭教育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周边单位等达成合作协议,切实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提升育人效果。
如今,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淀区民族小学搭建形成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记者观察】
海淀区民族小学多方主体协同,奏响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奏曲”。
众人划桨开大船。近年来,教育系统着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全面构建育人新格局。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入脑入心,构建全新格局
【总书记原声】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