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壮阔 歌声辽远
■跟着课本读中国 主办: 协办:人民教育出版社
远眺,天空湛蓝,河流蜿蜒,骏马奔驰,羊群低头;近看,细草密密地铺过原野,一点点靠近牛羊、鲜花和远道而来的客人。闭上眼,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花香。
5月中旬,还未到草浪滚滚的时节。初夏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拂面的风带着凉意,一株小草、一朵野花,生机之中自有韵味。
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看见草原的辽阔、感受草原的壮美,也许每个时刻,都是独一无二的时刻。
草原之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初识草原,如见故人。临行前才恍然发觉,这竟是记者的首次草原之行,但却像要去见一位久违的老友。
总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牧场。草原不只有草,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陈巴尔虎旗,在赞叹宁静美丽的景色和人畜两旺的气象之余,写下名篇《草原》。今天的孩子们得以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里重温这份触动,而记者,有机会亲身感受。
行车驶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道路两旁的旷野上,种植最多的是整齐连片的沙地樟子松。比樟子松更高大的是白桦,泛起的新绿在微风中摇曳。仅仅50分钟车程,记者一行就得见陈巴尔虎旗草原。这里有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牧草王国”之名由此而来。“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流过草原,迂回如带,澄明如镜。
登上断崖之顶,耳边是呼啸的风,脚下是苍茫的草。目之所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宇宙之浩渺、草原之壮阔。
在遥远的两三万年前,文明的曙光在呼伦湖畔悄然孕育。西汉以来的两千余载岁月里,呼伦贝尔大草原以丰饶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中国北方众多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
如今记者置身草原深处,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犹在眼前。他们追逐水草的足迹,走过四季的轮回,马背是他们坚实的依靠,蒙古包是他们移动的家园。每一次风吹草低,每一次牛羊归栏,都是心之所系、神之所往。
眼下正是草原休牧期,万物休养生息、茁壮成长。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学生包荣最喜欢的季节即将到来。待到水草丰美,爸爸妈妈总会带着她,提着装满奶制品的袋子,一同坐在草地当中。
包荣期待谈天说地的时刻,她最期待的,还是盛夏时节的那达慕。
夜幕笼罩草原,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人们围在篝火旁,手牵手跳起欢快的舞蹈。火光里交叠的是摔跤手矫健的身影,夜空中回荡的是掌声、欢笑声。她还喜欢看骑手紧握缰绳,与马儿共同奔向终点;看箭手屏气凝神,箭矢如流星划破长空。
一场场那达慕后,包荣也出现在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的射箭馆里。这个眉眼细长的女孩挽弓搭箭,一次次命中靶心。
草原是生命的摇篮,更是精神的家园。她用博大的胸怀,孕育出一代代英勇坚韧、豪放豁达的英雄儿女。草原宽且广,生命得以自由生长;草原高而远,心灵得以展翅翱翔。
草原之情
要看见最真实的草原,须向草原的更深处去。
记者到达呼伦贝尔草原中心地带的呼和诺尔湖畔。牧场里湖光耀眼,仿若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飞鸟掠过的踪迹。成群的牛羊如珍珠散落,洁白的蒙古包犹如莲花盛开。
女主人萨日娜和男主人苏和热情地把记者一行领进蒙古包里,奶茶香气扑鼻。
蒙古包里的空间并不大,中央是一台取暖炉,四周包裹着厚厚的羊毛毡,即便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冬天,包内也能暖意融融。
羊毛毡上挂了一圈奖牌,这是萨日娜与苏和的骄傲。“这些都是苏和赛马赢回来的。”萨日娜告诉记者,他们的大儿子在海拉尔一中上高一,小女儿在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上二年级,虽然为方便孩子们读书在旗里买了房子,但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苏和还是喜欢住在牧场。
被谈论的苏和正站在蒙古包门口,他的背后斜立着一块太阳能板,反射着午后的灼灼日光。“日常用电,太阳能就够了。”苏和笑着指了指远处的电塔,“我们这也接通了电线,平时用电很方便。”
同行的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教师道力杆告诉记者,像苏和一家的情况,在学校很常见。很多学生平时住在城镇,一放假就满心欢喜地回到牧场,春天接生羊羔,夏天喂马放牛,秋天割草打捆,冬天拾粪生火。牧场的一年四季,是孩子们天然的劳动教育大课堂。
草原也如一幅壮丽的织锦,经纬交织间,将各族同胞紧紧地融汇在一起。他们共同在草原上播种希望、收获喜悦,共同用嘹亮歌声,吟唱出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欢歌。
在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记者结识了五(3)班学生巴哈日勒,这个圆圆脸的小男孩有些腼腆,可提到在牧场的日子,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我两三岁就会骑马了,我有两匹马,有一匹十几岁了。有一次骑马的时候,我不小心夹到了马肚子,马受惊了,发狂地跳起来。不过要安抚它并不难,知道方法就行,就算摔到地上也没事,草地很软的。”在牧场时,巴哈日勒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意思是‘羡慕’,爷爷希望我长大后能被大家羡慕……”
提到去世两年的爷爷,巴哈日勒难过地背过脸去,用手背拭去眼泪。片刻后他平复情绪,像小大人似的说:“我没事,我爷爷特别帅,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巴哈日勒的爷爷其日麦拉图是一名“国家的孩子”。60多年前,近3000名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的孤儿,坐上一列列向北的火车来到内蒙古,被当地牧民家庭收养。年仅一岁的其日麦拉图就是其中之一。他从上海来到海拉图嘎查,在养父的牛车上颠簸了一天,从此在草原扎下了根。
1995年起,其日麦拉图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0年。他带领牧民发展生产,保护嘎查草原生态,还义务巡边,把一生都献给了养育自己的草原。
2006年,其日麦拉图的儿子巴特朝格图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专职护边员。10余年来,巴特朝格图巡边总里程达10多万公里。
“孩子,你的爷爷是‘国家的孩子’,他来草原的时候只有1岁。你要记住,没有伟大的祖国,就没有现在的你。”今年初,11岁的巴哈日勒跟着爸爸巴特朝格图,第一次踏上巡边之路。祖孙三代的身影,在界碑前重叠。一代接着一代,他们守住职责,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生动故事。
草原之新
从陈巴尔虎旗继续行车近两个小时,记者一行来到了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
铁路见证了满洲里的脉搏。曾经的铁路线,是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先后护送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等百余名革命志士出席共产国际会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今天的铁路线,是亚欧陆路运输新干线,每天有数十列载满矿产、国产品牌货物的中欧班列行经。列车一头是国内60个城市,另一头连着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穿过满洲里国门,为中国向北开放添砖加瓦。
走进满洲里国门景区,洁白宏伟的第五代国门横跨在3条铁轨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红色大字让过往者肃然。“我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来这里玩,五代国门我全都见过。现在的国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满洲里五小学生杨炳怡仿佛“小导游”,主动向记者介绍。
国门斜对面的红色旅游展厅,一比一复制了中共六大会址、当年莫斯科近郊的“银色别墅”。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当年4月起,参加中共六大的代表陆续从国内出发,乔装成教师、商人和游客等,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秘密前往莫斯科。国内出发的代表中,有一多半经满洲里出境。
跨越千山万水、不惧艰难险阻,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救国之路的铿锵步伐。所有的付出与奉献,汇聚成璀璨的光芒,照亮了通往美好今天的路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赴内蒙古考察、5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他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晓敏介绍,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呼伦贝尔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均衡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各类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