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豫章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6-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充实乡村音体美学科的师资力量,改善一些乡村学校无专业老师、无专业课程、无专业器材的现象,豫章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国培计划”体育学科青年教师职后培训项目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并进,不仅有效解决了乡村体育教师培训方式单一、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还拓展乡村体育师资全面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创新打造了“七位一体、全程融合”乡村体育教师助力培训新模式,即“引+联+合+分+磨+评+延”一体化,确保参训教师全程全方位深度参与培训学习,推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农村“准体育教师”向合格体育教师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教学质量和体育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适应乡情的体育教师。

    专家引领,助推教师成长

    豫章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学科培训团队在前期调研工作中发现,希望得到专家的引领和现场指导是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迫切心声。为此,体育学院“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依据教师培训需求调研结果,聚焦教师成长,聘请省内外知名高校教授、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研员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围绕乡村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痛点、堵点,为教师作专题讲座。同时结合豫章师范学院百年师范办学的文化底蕴以及基础教育体育教师岗位职责和要求,创设思政课程专题,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师资培养的贡献,激发乡村教师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热情,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融入学校不同历史时期师范体育培养优秀校友的事迹,使参训体育教师对百年来师范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有更多生动、形象的认识,以授课专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朴实的教育家精神感染教师、引领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豫章模式。

    跨省联动,促进资源共享

    为提升培训教师“教研训一体化素质”,围绕乡村体育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进行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跨省联动。培训团队向周边的广东省等省份学习,借鉴其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科学的规划蓝图,为区域内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经验。例如,学院2023年“国培计划”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通过与广东省开展跨区域同课异构展示活动,打破区域壁垒,打造资源共享新常态,促进合作与交流。“跨省联动”同课异构模式拓宽了区域教研合作范围,加快了跨区域的合作共享进程,有助于乡村基础教育振兴,有利于实现教育强省目标。

    三维合力,确保培训实效

    打破传统职后培训模式中的单一指导格局,通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动,形成由1名高校教授+1名经验丰富的基层一线体育教师+1名本地体育教研员组成的三维轮班指导模式,为参训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伴学活动,根据参训教师学习目标达成度要求,提供针对性指导、评价、反馈。高校、中小学和一线教研部门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保驾护航。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评估培训效果,从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感性满意度、参训教师取得的学习成绩(学到的知识、技能、态度)、参训教师形成的技能和态度、学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培训形成的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培训效果,打造具有豫章特色的培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分层施教,打造精准送教

    乡村振兴在于教育教育振兴在于教师。培训团队根据前期调研摸底以及参训教师报名实际情况,并依据主题研制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充分考虑乡村基础教育体育学科现状,聚焦参训教师的真实诉求,分层分类精准施教,坚持“专职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或“准体育教师”齐头并进,分层施培双向选择,精准遴选自主选学参训教师,精心匹配主题课程资源。根据国培课程设置指导文件,项目小组设置了通识课程、主题选学课程,每个主题又设置了基本方法论和实践研究两类课程群,多点发力,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推动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切实“走心”,这样有效避免了“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

    研磨提升,发挥团队力量

    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素养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每个项目县都会选择1—2个主题,安排6—8节现场课。比如,南昌县体育学科培训就围绕“排球大单元教学”“小学生体能训练”两个主题进行了6节现场课教学。6节课由3支团队完成,其中2支团队由培训团队成员组成,1支团队由参训教师组成。实施任务驱动,按照小组竞争的方式,将“团队介绍、课堂观察、研课展评、培训主持、简报制作”等活动的主动权交给3支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主体性,激发竞争力。同时,所有参训教师同步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对所选课题进行教材解读、通过哪些活动或表征突破重点难点、自己的困惑等,形成培训过程性成果。“由调研确定研课主题—参训教师和送教团队成员同步磨课研课—带着自己的个性思考进行观课议课—发现教学问题—修改提升,形成各自的教学课例”的观课研课方式,改变了以往只看课不参与、只听评不自己同步研究的低效研课状态,将所有参与者凝聚在一起,实现了团队的同步前进。

    交流展评,成就教师精彩

    有了扎实的引+联+合+分+磨等环节,参训教师们在交流展评环节异常活跃,呈现出了示范教学“大比武”。通过小组任务式研讨、组内同课异构等环节,将培训期间所学的前沿理论知识、看到的高效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到本组展示课程中。找同项目、同年级教师研讨问题,有效形成了体育学习共同体,参训教师乐在其中。在教师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不同项目县不同主题研修的交流展示,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了参训教师学习的内驱力,全员参与点评,找出不足,发现亮点。

    资源整合,延伸培训成果

    体育学院充分利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平台资源,将培训教师纳入“终身管理体系”中,线上共享资源为培训教师终身免费开放。各个项目县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前布置不同体育项目的大单元教学计划。如,2023年豫章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承担了“国培计划”项目5个子项目,每个培训县区布置3个不同体育项目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资源整合后就有15个运动项目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参训教师将各个专题内容内化、吸收,在培训过程中生成了《体育项目大单元教学设计合集》《体育优质课教学集锦》等教学资源。最后所有的教学资源全部共享至线上资源库,参训教师将教学资源带回工作单位服务于后期教学,并发展成小种子选手,辐射本区域,形成“雁阵效应”,影响乡村体育教育生态,提高区域体育教学质量。

    (涂文俊 梁芳 曹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