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

    6月3日上午9点多,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北京实验二小)德胜校区,六年级(18)班的家长代表走进校园。教室里,他们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美术课和一节英语课。旁听完课后,班主任张维邀请家长开了一次特别的家长会,听取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的意见建议。

    这是北京实验二小面向家长的课堂开放活动。按照要求,每班的家长每学期至少走进班级课堂两节,每班的语数英学科课堂每学年要向家长开放一节,每年级的每位科任教师的课堂每学年也须向家长开放一节。

    “听完课回到家,爸爸妈妈很羡慕我们的课堂那么有趣。”北京实验二小六年级学生原润说。

    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中,北京实验二小主动迈出一步,以开放、专业的姿态办教育。5月28日,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北京实验二小召开,与会的各省教育厅代表走进学校实地了解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情况。

    走访越深,记者越感受到,这样开放、专业的协同育人确实给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学校突破了限制,家长和社会的参与让校园生活有了无限可能,因材施教更加扎实可行;家庭走出迷茫,学校以专业服务引领了家庭教育,育人方向更加清晰坚定;社区突破了瓶颈,学校、家庭共同为和谐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治理贡献了力量。

    新理念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有了我们家长伙伴的帮助,学生才有机会享受这么丰富多样的游学。”北京实验二小新文化街校区五年级年级主任李颖感慨地说。

    作为学校“六一”系列活动之一,最近,北京实验二小五年级学生刚刚结束了一次特别的游学活动——“同在蓝天下,共读中华书”。一周时间里,学生走进贵州平塘、宁夏固原等地,与当地的同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除了学校牵头组织的10余条游学线路外,还有61条线路是由学生家长带队的亲子游。

    采访中,记者发现,把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伙伴”是北京实验二小教师共同的特点。

    “我们的家校社合作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家长、社区是我们践行教育理念的重要合作伙伴。”北京实验二小校长芦咏莉说,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社会为支持,学校构建起了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如何保障各方合作的良性运转?对于协同育人中的难点和痛点,“开放+专业”是北京实验二小给出的答案。

    在北京实验二小,开放是一种常态。无论是常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社团,学校都通过各类活动为家长打开了深度参与、双向互动的大门;而在学校活动走向社区的同时,社区的足球赛、文艺展演等活动,也在非教学时间段里,走进了北京实验二小的田径场、报告厅……

    “家校社深度合作要有抓手,在二小,这些抓手首先是活动。”北京实验二小德胜校区主管校长李玉新表示,通过丰富的活动,把家长、社区和社会各单位带到了学校教育一线,“让家长、社会在深度参与中了解学校,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校”。

    如此高的开放度,会不会给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带来挑战?

    “家校社协同是有边界的,我们协同中的开放也是如此。”芦咏莉说,坚持教育的专业性是学校在协同育人中不能退让的底线。

    以亲子游学为例,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丰富游学路线的同时,学校也以严格的标准进行审核和监管。

    “每位策划亲子游学的带队家长,都要围绕学校给出的游学目标,提前做好详尽的规划书,介绍日程安排和活动方案,通过学校审核的线路才能成行。”李颖说。

    越来越清晰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边界,在协同中收获越来越多的信任和支持,是不同参与者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普遍收获。

    新机制确保全员育人有成效

    “什么是感恩?”“请分享你是怎样向父母表达感恩之心的。”北京实验二小二年级年级主任李曼拿来一张5月“全人”成长记录单,给记者展示上面的问题和引导语。

    这张小而薄的记录单是北京实验二小家校社协同育人最直观的体现。

    “我们分年级为学生制定‘全人’成长记录单,设置月话题讨论主题和实践行动,并邀请家长和社区参与这张单子的记录。”李曼说。

    “这些讨论,让我们家的饭桌上常常弥漫着讲道理、摆事实的气氛。”令三年级学生罗一涵的妈妈熊艳印象最深的是,上学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北京中轴线”主题研究活动。与此同时,学校所在地——金融街社区教育学校开展了亲子走中轴线活动,“学校和社区的同频共振让兄妹俩整整一个学期的周末都行走在中轴线上”。

    在北京实验二小,协同育人让学校发展突破了空间、师资的不足。

    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下,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走进了校园和课堂:在古香古色的王府校区,来自故宫、恭王府等文博机构的家长,结合学校四合院建筑,为学生讲解古代建筑;社区的家长教育学校则邀请辖区内的公益律师,为家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主题讲座;来自军事博物馆的资深讲解员则为孩子们带来了革命故事系列讲座……

    “这些丰富多彩的协同行动背后,离不开一个强有力协同机制的保障。”芦咏莉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形成了“一三三三四”协同机制:学校所属街道下设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设有校级、年级和班级的三级协同组织,还有开学前协商、学期中参与、学期末评价的三协同时间段,加上作为补充师资的校外辅导员、主责活动外围保障的家长和社区志愿者、行使监督义务与权利的家长和社区代表的三支协同队伍,以及德育、课程、教学和后勤的四大协同领域。

    协同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共识越来越强。芦咏莉说,北京实验二小注重因材施教和“五育”融合,这决定了学校必须融合多方力量,“通过协同育人机制,我们邀请家庭和社会参与育人工作,将各方的思想、资源、人才整合在一起,共同托举起体现‘五育’融合和因材施教特点的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新治理让协同育人实现多赢

    “老师,今天活动结束时是饭点,能不能正好试试餐呢?”在北京实验二小,记者看到,一位家长登记完信息,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道吃起了学生午餐。

    看着记者疑惑的神情,李玉新笑着解释道:“在实验二小,家长可以通过申请或报备随时走进校园。”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学校创新治理改革的新路径。

    在北京实验二小,每学期开学前都有学期工作计划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学校、社区负责人和家长代表坐在一起,对学校学期工作安排进行集中讨论。学期中,社区和家长可以通过志愿者制度、走访与座谈和三级家委员、学校的社区联络员等渠道,把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也可以通过试餐、家长开放课、微家长会等方式进入校园。学期末,家长还会参与到对教师和学校办学情况的匿名问卷调查以及对各年级各部门学期工作述职的评价中。

    “学校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学校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才能开放,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不断改进治理。另一方面,各种专业人士会走进校园,也会发现我们管理、治理上的不足,使我们能持续收到监督和合理化建议。”芦咏莉说,由于开放和协同,自己在学校治理,尤其是非业务类的治理工作上,“更加省心、放心和安心”。

    以协同推动治理的故事,不止发生在校园里,还常常出现在协同交互中。

    今年学期开学前,参加工作研讨会的社区负责人反映:“有的孩子放学后很晚了,还在社区里吵闹、踢球,影响了老人的休息,这一类的投诉很多。”

    孩子是在校的学生,也是社区的居民,将来还是社会的建设者。“正好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能不能结合这个话题,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自由’的内涵和意义?”李玉新说。

    于是,在今年四月份“一月一话题”的成长足迹记录表上,北京实验二小的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自由?同学们能因为自己的自由而影响到别人吗?”孩子们回去查找资料、做讨论,还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社区采访邻居,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我认识到,自由也是有度的,不能影响到别人。”

    “自由还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

    在课堂上达成共识后,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不扰民公约,走进社区进行宣传。

    “在这样一场大讨论和社会实践后,我们社区接到的相关投诉显著减少。”学校所在地、西城区德胜街道安德路南社区党委副书记侯新嘉介绍,通过家校社协同,孩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也有了儿童友好的新变化。

    如今,在学校通学公交路线的设计上、新校服样式的制定上、学校建筑修缮改造过程中,在社区花园式社区、文明城区建设、最美家庭评选工作中,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彼此交织,互相支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