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新质生产力 打造职教新高地
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新型劳动者,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瞄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聚焦办学机制变革、平台提能、服务升级,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匹配度、紧密度,助力实现人才和产业“双向奔赴”。
种下新质因子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学校是浙江省较早建立中职创业园的学校,建有“五小智创空间”“蓝鸟创业工作室”等。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常年开设“双创”课程,所有学生都可以申请参加创业课程实践活动。为使学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学校在“双创”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优秀学生。如:动漫专业毕业生戴林俊创立自己的工作室,这两年参与多部国内外动画项目制作,参与制作宁波城市宣传片。2020年,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社会组织班首次开班,全国28名学员参与,浙江省有两人参与,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郑小龙是其中之一,如今他是鄞州区青年公益创业实践园主任。
此外,宁波一步文化传媒(宁波)有限公司创始人谢陆泉,苏州旷世盛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程凯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台达区域经理王森磊等,都是学校“双创”教育的成功示范。
加速校企协同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调动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教学、提高质量,整合更多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各类企业积极并全面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宁波当地企业的市场主体优势,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有效提高职业技能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对接效率。学校积极构建“成果导向、项目牵引、技能进阶”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其中,“双高”专业群与奥克斯集团、山能无人机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重组实践课程,通过在项目实践中解决问题,驱动专业知识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内容紧跟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设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更加吻合。
一是推进“岗课赛证”融合。将岗位技能证书考核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将技能竞赛项目引入专业核心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积极打造企业级、场景化、共享型学习工场。汇聚行业头部企业资源,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将企业级环境引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中,打造了“云清智慧仿真实训基地”“数字财贸职业体验中心”等,有效支撑实训教学和竞赛集训。
紧贴产业布局
推进专业(群)建设
学校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着力加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战略部署储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调整专业布局,科学制定专业设置规划,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等优势专业,开发契合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学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了四次调整,增设无人机、增材制造、物联网、跨境电商、大数据等6个新兴专业,淘汰数控维修、轨道交通等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匹配的专业。学校以每年一次专业论证的“补给”,推动专业建设由“对接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发展”转变。
为适应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学校积极寻找专业集群新突破。向外对标区域,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建设专业群;向内凸显特色,以核心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目前,学校以数控和电气两大高水平专业为支撑,整合17个专业,形成围绕区域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智能制造、现代商贸、电子信息、新闻传播四大专业群。
“根据‘一专业群对应一联盟’的办学思路,基于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优质资源,学校牵头成立了宁波现代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探索专业群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范式。”对于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华认为,职业教育必须真切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有效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王亚达 周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