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听评课要走心留心用心
作为校长,听课是一种行为与态度,评课是一种碰撞与引领。作为以成就他人为目的的管理者,评课不是挑刺,更不是自我展示,而应以激励为核心,推动教师主动思考和自我成就,进而实现在教育思想上的领导。
走心,不管窥蠡测
走进课堂,听的只是一节课,评的却是一个时期的状况。作为校长,应以历史的眼光去面对当下的一堂课,既要入乎其内地观察,更要出乎其外地审视。
我曾听过一名青年教师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因为课程设计得很常规,加之天气炎热、教师比较紧张等诸多因素,导致该课堂相对比较沉闷。虽然站着听课,我也不由得打起哈欠,直至查阅该青年教师所带班级的成绩时,瞬间清醒。
课后,我在评课时,开口便提及她过往以来的优异成绩,她的面部表情方逐渐轻松下来,并有些激动。我又结合成绩和其他教师对她的肯定,毫不吝啬对她课外兢兢业业的辅导予以充分认可后,她更是感动。
后来,我才意识到评课要从历史的、全面的、立体的角度去审视,而非仅仅局限于眼前所见的一个片段。现实永远比我们看到的丰富,我们的视界所带来的偏见需要不断的经受考验。被看见是每一位教师的需要,唯有联系当下与过去,结合课前、课内与课后,方能真正深刻理解站在讲台上的每一位教师。或许台前她不够绚丽,台后却足够努力。
留心,不抉瑕掩瑜
我曾聆听了一节数学课,该教师有执教6年的经验。在新知学习阶段,教师在19分钟内共提了超过33个问题。
从表面看,这些问题数量众多,且基本上自问自答,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节数学课上,依次学习的棱柱、棱锥、棱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4个知识点,问题数量分别是15个、10个、5个、3个,问题呈现出逐步减少、难度逐步提高的趋势。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该教师意图由扶到放、由多到少、由易到难、由细到粗,从逻辑上注意了问题的难度、梯度、密度和角度,前面浓墨重彩,后面注重留白。我还注意到,在学习棱锥概念时,该教师先提一个大问题,再提4个小问题,既注意了对比迁移,又考虑了化繁为简。
因此,在评课时,我重点肯定了该教师的问题设计思路与逻辑,希望他在课堂提问技巧上予以加强,该教师频频颔首。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激励的第一步,就是避免“负激励”。对于现实中的常态课堂教学而言,发现问题是最为容易的,但问题导向的思维也最容易抑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看见问题只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第一步,洞见机会才能赋予突破思维瓶颈的力量,并明晰前进的道路。教师的成长历史、周遭环境如盔甲一般,沉重、无形又自然而然,唯有不断地看见教师,才能在激励中推动教师走出自我革新的第一步并构建起自我激励的正循环。
用心,不蜻蜓点水
评课即反馈,如若只停留于几条干瘪瘪的、终结性的、优缺点式的点评,而没有指向一个个具体而又真实的现象,引导教师对现象进行思考和钻研,凝练现象背后的信念,并导向下一个真实的场景之中,又怎能让学校成为真正的思想碰撞之所?
我也曾聆听过一节高三年级的英语复习课,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主要来自门口前三排,这不由得让人好奇:一直都是这样吗?这三排学生与其他区域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差异吗?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单独回答时的声音有没有区别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引发教师与他者、自己的对话,指向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对学生脑力劳动的观察。唯有与教师探索我们所发现的一个个细微现象并发扬创造性的精神,才能驱散教师对工作的冷漠和惰性,点燃创造精神的火花。评课结束后,再与教师相约一个月后交流,那么评课就不止于45分钟,而是在构建一个问题研究的循环中努力让每一位教师不断成为自我创造者。
学校是知识工作者的舞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自主性,校长的影响只有通过影响教师才能实现。
评课一次,于校长来说只有十多分钟,对教师个体而言可能就是一学期乃至一年方有的对话机会。每一位校长都应该倍加珍惜这一机会,与教师共建舞台,而不是自我展现。因此,评课切不可不走心,仓促应付,走马观花,泛泛而谈。
作为校长,要珍惜每一次评课机会,让教师感到被看见、被发现、被洞察、被启迪,点燃教师成长的激情,以此实现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
(作者系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第一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