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新质教育”模式 创产教融合质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跃至交叉学科门类的中国设计学科,正以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与AI等前沿科技融合,成为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力量。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过程中,设计创新担负着助力新产品开发、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城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使命。

    自1987年创办以来,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始终秉承“服务国家战略”“打造行业特色”“学科交叉协同”的学科建设理念,以学校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理工科背景为支撑,充分利用“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势资源,实施“新质教育”的设计学人才培养计划,在材料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工程等学科交叉方面持续取得重要突破,逐渐探索出一套具有产教融合优势的“新质教育”模式。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德厚艺精”型设计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交叉协同为发展路径,努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贯穿“为国担当,掌握创新设计本领,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例如,课程教学中,教师及时剖析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被“卡脖子”的本质,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装备人胸怀祖国、攻坚克难,使我国海洋与重大装备制造业位居世界前列的历史成就,教育学生弘扬奋斗精神,掌握设计创新真本领,推动我国船舶与汽车等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设计发展。 

    潘长学教授团队突破了国际技术封锁,牵头主持国家重大项目,攻关邮轮美学设计关键技术;吕杰锋教授团队承担了中船集团多个系列代表性舰船的外观设计任务,提出了舰船构型与船舶形象的理念;李卓教授团队主持设计了中兴智能客车、奇瑞新能源i系列无人驾驶车……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担当和真才实干的设计人才,他们毕业后分赴江南造船、东风汽车等企业,成为全球首型核动力集装箱船、第四代猛士军车设计的骨干力量。

    2.聚焦“四个面向”,以解决国家和区域重点领域创新难题与创新需求为核心要务,明确专业定位与开展能力培养

    一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围绕邮轮美学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开拓性研究和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学院开辟了邮轮游艇设计方向,以国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等30多个培养基地、4项国家首批新文科改革项目等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牵头完成工信部门邮轮美学重大专项,形成了外观、内装、家具设施、中国风设计等系统技术成果,向船舶行业输出高级设计人才近100名。

    二是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设计研发服务赋能汽车、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区域重要产业发展。湖北省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点,近1.5万家高新企业年研发投入逾千亿元。湖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着力发展研发设计产业”,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但高层次研发设计人才缺口较大。艺术与设计学院先后开设汽车设计、智慧生活与智能设计、城乡建筑环境设计等方向,建设了2个省级工程中心、多个省级研究生基地,200余名毕业生进入东风、上汽成为设计骨干,涌现出一批行业优秀人才。

    三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以艺术设计为“文化强国”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湖北省现有规上文化企业3100余家,年营收4900亿元。湖北省政府部门规划文化产业在“十四五”末成为本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高层次艺术设计人才需求迫切。艺术与设计学院聚焦本地环境、文创、旅游、媒体等领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向时代价值、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推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师生在“逐梦向未来——第五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中获奖,“沙画二十四节气”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转发,教学改革经验被教育部门作为优秀案例进行介绍,引领示范作用显著。

    面向育人根本升级人才培养机制,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实干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艺术与设计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与行业协同的特色优势,强调通过产教融合培养设计人才的实践实干能力。

    1.面向新领域新要求,梳理知识体系,更新教学资源

    针对邮轮、游艇、汽车、智能制造等对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要求,提炼“重大项目导向、工程实际验证的学术理想”“跨人文/艺术/技术/工程领域的知识能力”“综合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系统思维”“艺术价值与科技手段互通共融的实践验证”四位一体的设计人才内涵;厘清文化、审美、情感、社会责任的价值目标,系统、跨学科协同的思维方法,先进制造、人因工程的技术工具以及设计项目组织的系统管理4个知识维度;构建通识、设计行为、技术、工程实现、综合5个课程模块,出版以《舰船构型设计》《车辆人机工程设计与实践》等特色教材为代表的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及通用教材60余部,并被20余所院校选用;建设3门国家一流课程和4门省级一流课程,在线选修人数超过5万名,覆盖50余所院校;组建了邮轮梦工场、数码手绘屏、三维反求与数字加工等10余个先进实验室,除满足学院日常使用外也向兄弟院校开放,年均接待共享交流超100场次,教学资源类型多样、使用率高。

    2.完善学科、企业的交叉协同机制,共建共享高水平设计教育平台

    整合大学优势学科,汇聚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等社会资源,协同共建邮轮游艇设计、汽车设计、智能设计等方向资源共享课程和教材,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奠定专业基础提供特色方向教学资源;协同共建设计专业教师、交叉学科教师、行业专家、企业设计师和工程师、艺术家联合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行业支撑的跨学科师资力量;协同共建“设计+邮轮游艇”“设计+智能装备”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所、产学研基地,吸引招商部门邮轮研究院、上海外高桥造船厂、东风研究院、青岛海高、保利集团等共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联合培养基地31个。师生团队牵头工信部门邮轮美学重大专项,承担“三沙2号”船、世界军运会场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湖北省群众游行彩车、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地铁导视等设计项目,在实干中持续落实成果转化。

    3.推动课题导向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突破性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

    创建促进设计语言与工程语言互通的“八段式”训练模式,针对重大项目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输入—约束条件—目标创意—关键技术—系统方案—实现路径—原型制作—工程验证”途径,在主题工作室以竞赛实践、科研探索、工程验证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建构—验证”自主学习模式。在参与重大项目过程中,学生学习先进经验和设计方法,研究结论获得专业院所和建造领域专家的指导与评价,设计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设计关键问题的能力,连年获得iF、“好设计”、DIA等数十项高价值奖项,产出“邮轮救援装置”“可互换邮轮舱房系统”等百项专利成果。

    4.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强调实践成果用于社会服务

    艺术与设计学院秉承“系统观念,问题导向,人民至上”的理念,将实践环节渗入教学和科研活动,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艺术与设计学院协助武汉市政府部门申办“设计之都”并实施咨询40余轮,连续主办多场专题设计展览,助力首艘国产大邮轮建成交付,落成武汉市首个智能交互型地铁站台,设计首条龙年主题地铁视觉系统,举行绘画艺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支派硕士、本科生深入贵州省、四川省开展美学下乡与设计扶贫活动,两年走访5个贫困县……艺术与设计学院从社会服务中塑造文化信仰,以服务实效检验教育成效。

    面向新质生产力构建未来教育与科研模式,引领未来设计教育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设计院校既要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专业人才和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又要通过研究与实践开发新型生产工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转化新的科研成果、赋能新兴产业发展。艺术与设计学院自觉投入变革洪流,尝试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教育与科研模式。

    1.打造“新质教育”,鼓励创造性结合

    围绕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艺术与设计学院及早引入人工智能新技术,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了智能产品设计方向,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智能设计方法方向,设置机器学习、增强现实、数字创意等课程群落,整合了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教育学等专业师资开展课程实验,学生跨专业和跨学院自发组成学习小组钻研激光精测、数实交互、机器语言等数智技术。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在学校视察时,对动捕技术用于艺术创作予以认可。

    2.聚焦新质科研,注重先进性研究

    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艺术与设计学院积极营建“新质教育”的健康生态。现已建成高端装备智能工业设计湖北省工程中心、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门重点实验室,与一汽共建“前瞻设计协同实验室”,与岚图共建“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承担了“开源生态建设与示范应用”“智能搬运机器人系统开发及应用示范”“L3+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座舱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等一批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课题,在人机交互、自动驾驶、数字孪生、元宇宙园区建设等前沿方向率先做出尝试,并初步形成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