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并举 凝聚合力 育物理基础学科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陕西科技大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于2023年更名成立,是学校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精神、秉持“强基础、固特色、开新篇、创一流”思路、构建学科发展“四新”格局成立的基础学科新学院,是学校办学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学院自成立以来,全院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方位、体系化、链条式谋划和设计物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造就物理学科人才,新学院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

    汇聚发展动能,打造物理学科人才培养“奠基”工程

    学校的顶层设计、持续建设为物理学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成立的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有一支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国家津贴专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陕西省教学名师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产出过高等教育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等一系列丰硕成果;拥有教育部门共建重点实验室、光量子材料及器件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市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物理共建虚拟教研室等教学科研平台。目前学院有量子物理与功能材料物理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设立了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工程光学实验室、大学生科创中心等本科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物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应用物理学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中,学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在全国开设该专业的176所高校中排名第66名,“大学物理”“硅光电池原理、构造及性能检测虚拟仿真实验”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级别一流课程。

    强化成长引领,打造物理学科人才培养“护航”工程

    紧扣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三三三”出口结构战略,始终把高品质就业作为物理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涵养优良学风,相关做法获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3年度学风传承行动项目立项。依托学校“一院一品”项目建设,通过考研动员会、经验分享会、宣传考研事迹等途径,营造考研浓厚氛围;实施网格化专业教师指导、设置专门考研自习室、开放实验室等举措,为学生提供多维保障。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24届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到60.98%,在全校64个本科专业中位居前列,多名学生被科研机构和“双一流”高校录取。同时,学院还积极谋划本硕博贯通式物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省半导体应用产业联盟等机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4届硕士研究生考博升学率达到42.11%,多名研究生被南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物理学专业连续3届硕士毕业生全部落实就业去向。多名学生入职三星、隆基绿能、京东方等名企,学院连续两年在学校就业考核中位列全校第三名,荣获2023年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聚焦前沿创新,打造物理学科人才培养“赋能”工程

    学院积极构建科技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深度交汇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购置双球差矫正透射电镜、高分辨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系统90余台,设备总价6200万元。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3年来教师积极承担科研项目近300项,其中国家级别23项、省部级65项、其他政府部门及横向项目200余项,总合同经费近4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5篇入选ESI热点论文或高被引论文,在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2篇;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12部;授权发明专利37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9项。多个教师团队入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学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事迹被多家权威媒体转载报道,多位省市相关领导在实地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开阔学生视野,先后承办了首届陕西省非线性物理学术研讨会、西部光学前沿论坛、第六届全国光孤子学术研讨会等。

    深耕细作,科研反哺教学。2名教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学生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国家级别一等奖,近3年在中国“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别奖20项、省级奖109项。(王晓明 刘建科 陈源梅 罗道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