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 创新实践育人
近年来,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秉持“突出特色,优势培养”的教学理念,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全体系、全过程,围绕思想引领、精神赓续、模式改革、机制构建、方法创新等方面,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横纵覆盖
思政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学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架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贯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中,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学院结合学校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根据学生层次化培养目标,将“老兵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融入到“立德、匠心、铸魂、启智”课程思政体系中,着力培养学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的精神品格。多年来,学院已经为兵器、航天等领域输送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复合交叉
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深刻把握电子信息领域从传统单一专业演变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5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领域的金字塔式学科专业布局,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吉林省创新实践基地、吉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支撑平台,搭建“本科生—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博士”贯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突出“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创新争先”精神的培育,打造了“基础能力训练—工程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三阶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与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交叉融合,注重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和条件;重点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改革,通过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校内科研平台共享等方式,切实解决研究所和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价值和措施等问题。
多元融合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
学院立足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持续整合优秀教师团队、高端仪器设备、精品课程等资源,通过共享和互补,形成覆盖广泛、结构紧密的育人网络,突出“胸怀祖国、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精神的培育,搭建了“本科生—学术型硕士—学术型博士”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打造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
学院重点推进本科“大珩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元教学方法,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方式,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重点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研究生精品教材等多维度培养环境和条件建设,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培养研究生综合素养,形成了多维度的协同育人模式。
近3年,学院获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3个国家一流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学生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260余项;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省部级奖励280余项;2023年,“纤光未来——电力光纤智能感知与检测研究领军者”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未来,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入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生产实践的边界,打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需求之间的边界,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创新人才。
(汪大贺 刘云清 詹伟达 唐雁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