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乡土 体悟乡情 传承乡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6-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丁庄街道中心初级中学扎根乡村教育,挖掘乡村资源,致力于建设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的幸福校园;围绕乡土、乡情和乡音等乡村学校拥有的劳动素材,不断探索劳动育人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亲近乡土

    茁壮生命成长根系

    亲近乡土是指深入了解、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人文历史资源,将其融入到劳动育人的实践中,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乡土的独特魅力。学校把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农田开垦、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实际的生产技能和劳动本领,鼓励学生参与村庄建设、乡村文化保护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学校结合实际,深化劳动教育实践,开发了“6+劳动基地”特色课程:“农业+校园劳动基地”课程、“生态+校外实践基地”课程、“服务+自我服务实践基地”课程、“手工+劳动体验馆实践基地”课程、“家庭+学生家务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社会+社会志愿服务实践基地”课程。其中“生态+校外实践基地”课程为孩子们构筑起一片生态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体验场域,引领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利用校园西南角处的闲置空地打造了近15亩的“丰实园”劳动基地,为每个班级划分了一块责任田,还配备了各种劳动工具,鼓励学生在劳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时令种植农作物,让学生在耕种实践、田间管理和收获分享的过程中,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体悟乡情

    丰富劳动育人路径

    体悟乡情意味着在劳动育人过程中要从乡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基于此,学校开发了“和宜生态,名实相称”的耕读文化校本课程,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以“学科+”的方式进行主题学习,开辟了个性化育人新路径。如,在“丰实园”劳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时,指导教师引导七、八年级学生与所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有效解决了学生学完课本知识依然不分五谷、不懂时令的高分低能现象。置身丰实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诗经》《归园田居》等诗文中描写的乡村生活场景。这种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体会乡村之美、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的方式,实现了“语文+”项目式主题学习目标。在研究劳动工具时,学生与历史学科相联系,传统耕种文化与现代乡村振兴得以连接;在农药喷洒时,学生联系化学学科,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在开展劳动课程之前,指导教师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劳动实践中。

    学校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探索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学校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学校精心打造了“科创+劳动教育”新品牌,依托农高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高级人才、设施设备、各类型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围绕现代智能农机装备、耐盐碱分子生物育种、智慧农业与农业大数据、盐碱地改良新材料与资源植物利用、生态高效农业等八大产业技术领域,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初中学段就能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现代高科技农业新知识。学校还与农高区各农业科研机构对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体验国创中心育种实验中心、无人驾驶农机具,以及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等院士和专家的实验基地,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了解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全新样态,让劳动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视野更宽泛。

    传承乡音

    赓续乡村文明基因

    学校在乡音传承工作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问卷等形式,加强了对乡音的收集和记录、保存和传承工作;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乡音,提高对乡音文化记忆的重视。邀请乡音专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为学生进行授课和指导,提高学生对乡音传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校地处农村,每一个村庄的发展史都是一部典型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史,都是劳动教育的鲜活教材。艰苦创业的劳动者是孩子们的祖辈、父辈,是和孩子们具有血脉关系的亲人,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直接的素材。祖辈艰苦创业的劳动精神凝结成的“新时代乡村奋斗精神”,沉淀成了孩子们的精神血脉。这些农村独有的劳动教育资源成为乡村学校劳动育人的素材,也成为乡村学校育人理念的文化基因,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为劳动教育更好地亲近乡土、体悟乡情、传承乡音提供了关键支持。

    (黄金强 季俊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