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主线 四抓手” 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新范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育人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郑州大学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探索并构建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对助力中原崛起、服务区域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专业学位分类培养体系
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部分导师在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一问题在招生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愈发凸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院针对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了“两主线、四抓手”的培养体系。“两主线”即对照国家战略和行业人才需求主线以及专业学位点建设、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主线,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与评价考核体系,针对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行业区域需求,探索形成电子信息和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特色。同时,通过“四抓手”重点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源,即: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方面重点抓龙头与特色企业,在专业实践环节方面重点抓节点和过程督导,在“双导师制”方面重点抓行业导师全过程参与,在教学资源引育方面重点抓代表性校企课程、案例及教材等。
学院积极优化电子信息和电气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重新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与评价体系,并单独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为电子信息和电气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扭转了导师的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固有观念。
在此过程中,学院积极引入龙头行业专家资源,创新“团队平台+行业企业”模式,获批建立了1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融合工程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和工程实践空间。
此外,学院还积极融合产学研合作的工作积累,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成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目前,学院已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性奖项10余项、赛区奖20余项。
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的不断攀升,如何确保培养质量,满足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部分导师实践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方式陈旧的问题,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学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必须主持有行业课题或具备较长时间的行业工作、实践经历。同时,学院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选聘了一批在行业内享有盛誉的专家担任研究生行业导师。这些行业导师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能将行业需求、工程思维、职业导向等要素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指导。
在解决校企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学院采取了超前谋划、重点突破的策略。通过组织培训、研讨等方式,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代表性行业案例、联合课程和共建共享教学成果。学院还积极利用产学研合作的各种资源,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这些基地采用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双导师负责制”,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和机会。
同时,学院建立“校内导师+行业专家”的导师组模式,旨在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行业人才需求,共同开发一批国家级别、省部级校企课程和教学案例。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校内导师工程经验不足和现有课程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
此外,学院还充分利用“工程项目+现场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和实践,提升他们的工程创新能力。这种场景交替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校企两地共同完成专业实践,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专业特色分类培养模式下,学院已成功构建了国家级别和省级的教学基地、案例库、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获得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7项,国家级别、省级教改项目6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形成国家级别教学案例3项,开发国家级别、省级教材2部。
学院目前已和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等多家龙头企业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上百名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类专业研究生,为产业输送优质人才。
探索国际化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
自2019年起,郑州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便踏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崭新征程。依托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郑州大学智能制造培养基地TEDUNET”,学院开启了中德跨国校企合作下的双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联合培养教改活动。
在过去的几年里,学院先后派出3届学生赴德国学习,与德国知名高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跨国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项目制”培养方案。这一方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让他们深入了解德国先进的工业技术和企业文化,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衔接国际化产教融合培养需要,学院还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需求,实施了全英语课程教学尝试,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院提出了“以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类专业基础和技能为导向,以英语语言能力为支撑,面向前沿学科”的课程设置指导原则,并构建了完整的课程设置方案。
该成果通过国家工信部门上报至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得到了德国政府的高度认可,并被列入“德国经济能源部工业4.0数字地标计划”。在中德合作高校联盟2022年度大会上,学院团队受邀作主题报告,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实施情况、成果及经验。除了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外,该项目成果还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了推广和应用。这些高校纷纷借鉴项目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活动。据统计,受益学生已超过5000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优质人才,部分学生留在德国深造,部分学生归国后在国内相关行业成为领军人才。
(程显 全智 杨潇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