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赋能新质生产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一场聚焦应用型大学工科教育改革的盛会“科技引领,融合创新——2024年应用型大学工科教育论坛”,在广东科技学院成功举办。论坛集结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广东工业大学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陈新,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等业内知名专家,共同探讨应用型大学工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与新路径,引起热烈反响。

    广东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立足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格局,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新工科赋能新质生产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勇当先锋,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为广东建设制造强省、科技创新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应用创新,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

    深化“五育”并举。广东科技学院重构“五育”评价体系,制定学生表现正、负面清单,将德智体美劳践行情况纳入毕业要求;全覆盖配备“五育”导师,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及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指导、职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主研发“五育”综合数据平台,全过程记录学生“五育”表现,依托大数据分析形成学生画像,更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设计一整套“五育”活动载体,如学期总结反思会、解难脱困分享会、阳光体育大赛、课前5分钟演讲、形体礼仪训练等,促进学生“五育”综合素质提升,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分类培养。广东科技学院坚持“学生中心”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重视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发展意愿和特长优势,按照就业、创业、升学等职业发展方向,推行“人职匹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班别、课程,给予学生适合的教育,形成“学生潜质”与“学校培养”同频共振,助力每名学子人生出彩。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广东科技学院与行业企业构建产业引领、校企双行的“三层次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协同推进基础训练、综合实践、应用创新“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课内实验与课外训练融合、专业实训与“五育”实践融合、产教科教与创新创业融合“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按照“行业引领、产业需求、校企共建、专创融合”的思路,优化实践课程设置,构建集中实践、分类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践、“五育”实践有机结合的应用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广东科技学院积极构建“创新教育全覆盖、创业教育‘三融’进阶、创新创业实践三结合”教育体系,即创新教育覆盖所有在校生,创业教育融思政元素、融专业知识、融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行普及教育、专项培育、优才特育“进阶式”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创业大赛与项目孵化相结合、校内创新创业与企业要素相结合。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

    强化学科交叉,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广东科技学院围绕东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坚持“三优先”学科专业发展原则,即优先发展面向新技术、新业态的交叉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面向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学校构建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强化应用学科,培育交叉学科。

    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广东科技学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智能制造专业集群、金融科技专业集群、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集群、文化创意设计专业集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依托专业集群形成学科专业互联互通机制,发挥集群内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知识集成、多领域合作研究平台,通过项目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方式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点带面推动专业集群建设水平提升。学校构建“基础知识+岗位能力”的集群课程模块,开设跨专业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实践项目,支持学生跨专业开展合作式学习,强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培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广东科技学院结合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聚焦区域重点产业,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重点推进机械、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三个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着力提升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层次。学校加快推进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大力引进国家科技部门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高被引论文作者等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香港恒生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培育等合作;与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开展学科协同、平台建设等合作。广东科技学院获得2023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师参与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探索“AI+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广东科技学院近年来全面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智慧化教学环境、泛在化教学平台、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数字化校园安全体系五大工程建设,完善智慧校园门户支撑系统,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业务协同、互联互通,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工作、生活支持服务,为推动数字化变革提供基础保障。

    数字化赋能教学改革。广东科技学院依托“广科智课”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丰富数字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开展研讨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学校着力打造人机协同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融入智能教学、深度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建设了150余间智慧教室及自主学习空间,构建开放、共享的沉浸式学习情境,提升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实施数字化教学评价。广东科技学院依托“五育”综合数据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大数据平台、智慧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等,基于教育大数据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做实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学校根据数字化评价结果,形成教师教学能力画像和学生学习成果画像,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广东科技学院的“数字化赋能教学过程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被广东省教育部门认定为第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深化“产学研用”,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广东科技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创新班”计划,与优质企业“珠联璧合”,在合作主体引入、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深化改革;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在体制机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产学研服务等方面深化改革;整合政校行企多方资源,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目前,广东科技学院与华为、腾讯、西门子等企业共建11个现代产业学院,开设84个创新班,共建557个校企合作基地,开展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4项,与企业共建共授课程117门。“华为ICT学院”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获国家工信部门2023年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优秀案例,并在国家教育部门现代产业学院微信公众号和“产教融合共同体与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研讨会”上推广。

    推进科教融汇。广东科技学院积极推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应用一体化发展,以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案例,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探索建立团队、项目、教学、科研“四位一体”科教融汇模式,通过推进“教科创教学相长项目化团队”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广东科技学院与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成立“区—校—园”产科教联合体,着力打造服务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汇聚舞台、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振兴基地;学校联合暨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TCL科技集团、美的集团、科大讯飞、以纯集团等213所(家)高校及企业,共同成立大湾区产教联盟;学校牵头成立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粤港澳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通过校地、校企、校校、校所深度合作,大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攻关和应用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与大湾区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把学校的人才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优势、产业优势,为大湾区特别是东莞的企业赋能。2024年3月,广东科技学院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经过一系列改革探索,广东科技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稳步增强,办学声誉和影响力持续向好,进入高校、产业、城市互促多赢的良性循环。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全国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先进社科组织、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荣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