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培养未来大国工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进行人工智能机器人操控演示 学校教师结合5G实物进行技术讲解 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备战技能大赛 学校组织师生进行电缆模块接续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实训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有公办的省属院校,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在“双高”建设过程中,学校以党建铸魂育人为引领,聚焦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人工智能为底色,构建人工智能“同心圆”专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服务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学校通信技术专业群、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群、人工智能专业群,从网络、设备、技术三个维度,筑牢服务新一代信息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物联网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根基;智能制造专业群、智能交通专业群、数字商务专业群、数码艺术专业群,从服务、创意、体验三个维度,突出智能技术应用,对接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车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产业链发展。学校正凝心聚力,奋楫笃行,全面贯彻落实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突出“党建红”引领“工匠蓝”的立德树人实践,构建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创建“龙头企业+专业群+生态圈”产教融合新机制,主动培养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的未来大国工匠,奋力打造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院校。

    立德树人 构建“三融三浸”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学校坚持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牢马院“第一院”、思政课“第一课”的定位,大力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构筑了“显、隐、动”资源融合、“实、虚、行”场景浸润的“三融三浸”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是融合资源,浸润场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撑。融合内外显性资源,打造现实浸润场景,高标准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共建雨花青年英烈馆,与军士定向培养单位合作建设国防教育馆。融合网络隐性资源,打造虚拟浸润场景,与梅园新村纪念馆等单位联合建成10个场景式、沉浸式虚拟现实红色全景展馆,建立南信“烙印”网络文化社区。融合实践活动资源,打造行为浸润场景,与雨花台烈士陵园共建思政实践课程,年均4000多人次参与。

    二是内容为王,苦练内功,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第一阵地”。在教学理念上,坚持“切点灵活”“语言用活”“素材鲜活”“思维激活”“内容盘活”“五位一体”思政“活课”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全链条、三年全学程。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浸润式”“探究式”“启发式”相融合的教学方法,设置“温历史”“创剧本”“演角色”等环节演绎中国故事,通过“设问”“领学”“评论”“明理”等环节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相得益彰,推动专业群课程建设。

    三是机制保障,内外协同,营造服务思政课教学良好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思政课建设机制,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创思政课程成绩与学生入党、评奖、评优等相挂钩的做法,将思政育人统摄知情意行全环节、办学治校全领域。注重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建设,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联合成立“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库1个,与西藏、新疆地区高校开展教学资源库共建共用。

    由于“三融三浸”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育人成效显著,学校顺利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获评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成效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聚焦产教融合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网络与通信学院突出专业群数字化改造,把通信技术专业群升级组建为云网智联专业群,建成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5G+智慧场景实训基地”,主动培养能够驾驭复杂数字生态系统的技术与现场管理服务人才。

    一是构筑信创教育与数字生态新蓝图。牵头组建“5G+产教科融合长三角联盟”“全国数字信息技术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华为共同探索长学制信创人才培养,共创信创教育新维度。深度融合国内先进信创企业资源,共创信创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标准与信创技术衔接,精准培育满足国家需求的高技能数字工匠。联合企业共建信创沉浸式实训基地,营造贴近实战的演练场,集现场教学、大赛训练功能于一体,提升学生实操技术技能。

    二是打造人才培养智慧数字生态。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大支柱“智能算力设施、泛在网络互联、智能硬件感知”,覆盖“关键技术全场景、真实项目全流程”,以智能教材引领个性化学习风尚。构建云网智联全谱系的学习资源矩阵,借力AI与大数据,创新智慧教材与数字课程,实现个性化学习服务全场景。三是运用VR/AR技术,创造网络通信、数据中心管理等虚拟实验室,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

    三是构建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场景资源。开发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分身,生产沉浸式交互式数字课程,逐步开发复现产业典型工程项目和场景的数字空间,构建“人、课、场”三元结构的数字资产体系和资源库。培育“能够开展产业服务创新和高水平数字化教育教学”的“金师”,形成“技术先进、交叉融合、具备数字化全新形态”的“金课”。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促进教学标准和质量升级,为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学习奠定技术底座。

    电子信息学院立足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变化,结合江苏省“1650”产业领域相关岗位技术要素,建立行业共同体,积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精湛技术技能的未来大国工匠。

    一是以产促教,循产建群。构建智能电子技术专业群,与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数智装备信息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专业群人才供给的集聚性。依托南京江北新区、新港高新开发区等,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行企、科研机构成立实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培养光伏逆变器、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集成电路芯片检测等检测业务领域专业人才。

    二是标准为要,数智一体。推行“工学交替”“工作坊”教学模式,开发智能小车设计组装调试、智能微电网设计调试的课程标准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产业行业发展同步。基于信息软件技术、知识图谱、大模型生成式AI技术,集视频、动画、AI、VR等技术于一体,建设数字化教材、数字化精品课程、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数字教师,传授专业群质量标准、工程伦理、精湛技艺等,共同赋能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科教融汇,复合培养。面向智能终端产品及其检测认证领域打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形成以5G通信、电子信息、智能光伏和智慧能源等不同专业的科教融汇新机制。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智能终端产学研创实践中心,下设智能感知技术实践中心、传感及边缘计算技术实践中心、数字能源技术实践中心等,培养电子信息创新复合型人才。

    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 打造高质量人工智能专业群

    人工智能学院按照“以数据为驱动”的专业群组群原则,重构群内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团队、教学条件,组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培养掌握AI数据服务、AI场景应用开发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对接AI应用产业岗位群链。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定位于AI训练与运维人才需求目标,对应专业群智能应用方向;将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定位于移动端、前后端开发人才需求目标;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形成“专业—培养—岗位”的专业定位体系。

    二是重塑课程数字技术内涵。优化专业群平台课、技能模块课、专业互选课、专业群综合课结构比例,以知识图谱、向量数据库等数字技术重塑专业群课程体系,通过AI典型应用数字技术对接人才培养落地场景,提升学生在工业生产等垂直领域解决数字化真实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是构建新一代数字教材资源新形态。从“AI助教、AI助学、AI助管”三个维度重塑教学资源。以大数据分析、垂直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塑造专业群知识AI呈现能力底座。通过学情分析、试卷生成等数字交互技术,支撑全程全时AI辅助教学与管理新模式的数字教材新形态。

    四是建立“梯队+校企”分层混编重塑师资团队。依托共同体、产教联盟等平台,聘任企业产业教授担任专业群学术委员会成员,推动技能模块课程团队负责人、企业高级技术经理共同组建技能模块课指导小组,校内专业骨干教师、行企兼职核心工程师双向流动,形成课程混编师资团队。

    五是打造共享型智能实习实训基地。依托长三角AI产教联盟、全国未来网络和智能算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省部级人工智能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人工智能数据工程服务中心,以服务区域共享、重塑实训基地,引进AI数据工程、智能软件开发两条生产线,搭建校内产学研工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