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故乡 绿色海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跟着课本读中国

    主办: 协办:人民教育出版社

    夏日时节,随着飞机的轰鸣声,记者来到了位于小兴安岭腹地的祖国林都——黑龙江省伊春市。在千米的高空上俯瞰,一片苍茫翠绿。在夏季的雨水云雾中,小兴安岭山连着山,松涛层层叠叠向远方推进,万顷林海就这样闯入了视野。

    伊春,一座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转的城市。从祖国重要的木材基地到守护在祖国北方的一道绿色屏障,伊春经历了数次阵痛、数次转型。进入新时代,伊春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实践,伊春教育系统构建起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让绿树也能育人。

    绿色营地,醉人的花园

    小兴安岭的夏季有多美?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描述: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穿过树梢……

    仿佛为了印证课本上的描述,6月,记者走进伊春九峰山养心谷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目之所及都是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清冽的溪水从山谷中倾泻而下,草地上开满了红的、黄的、白的、粉的野花,白桦林笔直的枝干向天空伸展,东方白鹳、斑头雁、黑熊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悠闲漫步。

    “营地就建在小兴安岭深处,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有野生植物近1400种,林海中有珍贵的红松、红皮云杉等多种树种,每年有上万人次学子来此研学,感受森林的魅力。”九峰山养心谷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负责人王丽娟说。

    说起伊春,伊春市教育局局长代轶欧如数家珍:

    ——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3.8%,每年可吸纳二氧化碳243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肺。

    ——这里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世界上60%的红松分布在中国,中国50%的红松集中在伊春。故而伊春有着“红松故乡”的美誉。

    ——这里有林间野生动植物1700余种,林海中有冷杉、红松等珍贵树种,还有东北虎、猞猁等珍贵物种,是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

    在营地的萌宠乐园,一群瞪着大眼睛、屁股上长有白毛的“小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王丽娟介绍,这不是鹿,而是东北神兽“傻”狍子。

    “说它‘傻’是因为它们见人不仅不躲,反而喜欢凑上来。其实是好奇心重,咱们想看它,它也想看咱们。”王丽娟说,作为小兴安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研究中心安置自然教育园,营地救治存放伤病残弱、迷途受困的野生动物近百种,3000余只。

    在营地的林区,有一棵红松树王,高40多米,要两人才能合抱住。“红松生长极其缓慢,一粒种子要经历800年,才能长成这样的红松树王。”代轶欧向记者介绍,伊春的林海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和演替,才形成了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成为守护在祖国北方的一道绿色屏障。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到森林研学,我特别喜欢‘土壤印象’‘林海穿越’‘珍禽萌宠’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让我认识了黑土地、珍稀动植物,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家乡历史。”研学学生、伊美区实验小学六(3)班学生海婧璇说,“我热爱我的家乡小兴安岭,这里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更是祖国的宝库。”

    绿色校园,成长的乐园

    “同学们,小兴安岭是我们的家乡,谁愿意说一说,家乡的四季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在伊美区实验小学三(6)班的课堂上,语文教师王玲正带着孩子们学习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王玲循循善诱,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描绘着自己眼中小兴安岭的美——

    春天,小兴安岭的树木都绿了,好像一把大伞,特别美丽。

    夏天,小兴安岭的山坡上五颜六色的花朵都开了,好像给大地穿上了一条花裙子。

    秋天,我最喜欢家乡的五花山,树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妈妈经常带我去网红路打卡拍照。

    冬天,小兴安岭变得银装素裹,好像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

    “课文意在以自然之美激发环保意识。”王玲说,依偎在森林怀抱中的伊春,四时四季都是美景,森林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都在涵育着人们。

    在伊美区实验小学,除了语文课,科学课上的碳汇测量,让孩子们用现代技术记录下森林的每一次呼吸;思政课上林业发展史和市情市策的讲解,让孩子们更加珍惜“森林里的家”;跨学科实践课上寻找伊春特产、诵读和伊春有关的文学作品、拍摄家乡的风景,让孩子们在传承本土文化中培育爱乡之情。

    走出课堂,漫步实验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松树、柳树、榆叶梅郁郁葱葱,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地奔跑呼吸。走进教学楼,窗台上摆放着刺五加、树莓、老桑芹、红松等本地植物的盆栽,花盆上不仅写有植物的名字、特性,还有负责养护的学生信息。走廊上,有孩子们用松枝、松果、松子做的粘贴画,还有他们拍摄的森林和动物……

    “校园里,每一棵树都是育人资源。”伊美区实验小学校长董丹说,学校充分利用林区的资源优势,在校园里种植了多种本土树种,春季柳树吐绿、夏秋榆叶梅茂盛、松树一年四季常绿,形成了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美景。

    董丹介绍,近年来,学校积极创建“绿色学校”,通过合理规划校园、美化校园环境,在各学科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不断增强师生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积极创造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

    在伊春市,各学校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校园内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绿色教育主题活动。比如,伊美区实验小学、友好区第一中学等中小学校举行“守护蓝天精灵”“生态文明”主题升旗仪式;金林区第四中学积极组织各班学生亲手栽种花草树木,用实际行动为校园添绿。

    “我们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了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代轶欧说,各学校通过主题班(团、队)会课、劳动教育课、绿色研学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们掌握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方法,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让绿色的校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绿色林都,生态的家园

    “作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70多年来,伊春累计为国家贡献优质木材约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五分之一,上缴各种利税、育林基金等近300亿元。这些木材如果装上火车一列一列地连起来,可以沿赤道绕1.8圈;如果一棵一棵地连起来,可以从地球到月球往返6.5次。”在伊春森林博物馆,王玲对研学的孩子们说,伊春为我国森林工业的奠基和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听着森林博物馆里的模拟电锯声、伐木声、号子声,看着木屋、铁轨、卡车的实物,听着伐木工人马永顺的故事……在冰天雪地、光影交错的博物馆里,孩子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然而,在砍伐之下,森林里的树越来越细,木材越来越少。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春林区陷入经济危机和资源危困,可采资源几近枯竭,莽莽林海面临“透支”风险。伴随而来的是水土流失、空气污染、自然灾害和迟滞的经济发展。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来到伊春,提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林区三问”,留下“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殷殷嘱托。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伊春林区经历了从限伐到全面禁伐的过程,采取了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林场撤并和生态移民等生态修复措施。

    数据见证了伊春的生态之变——国家天保工程实施20多年来,伊春森林蓄积量由2.05亿立方米增长到3.7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74.2%提高到83.8%,森林涵养水源、防治土壤侵蚀、改善大气质量等生态效益日益显著。伊春已从过去单一保护林木林地为主,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野生动植物系统保护。

    林区不伐木,林下找出路。今天的伊春,从当年向国家贡献木材,到还大山一片绿色,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林都”,伊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森林教育资源。近年来,伊春积极深挖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形成了以“森林教育”为主打品牌的特色研学网络。

    代轶欧介绍,伊春形成了“绿色林都之春”“畅爽林都之夏”等四季研学线路和林下经济、林区精神、保护珍稀动植物等精品课程,遴选了一批中小学研学基地,形成了浓厚的研学教育氛围。

    春季,赏杜鹃花海,体验东北民俗,探秘恐龙足迹;夏季,畅游原始森林,在清澈的溪水中漂流;秋季,采摘蓝莓木耳,体验木艺制作;冬季,观雾凇奇观,挑战林海雪原……在实践活动中,师生尽情感受自然之美,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林区绿色化转型发展成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