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出台转专业新规,有何深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近,高考分数公布后,报志愿、选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关心的大事。很多学生不知从何选起,也曾有一些学生因选择的专业并非自己的志愿,或者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并不适合,出现不适应或消极态度。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发布了本科生转专业、新专业调整、双学士学位等一系列新政策。那么,这些改革有何新意?对学生的能力素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转出虽然不设限,但转入有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录取的新生(除特别说明限制的招生类型、专业外),可在进校后第一年、第二年或者第三年根据相关规定申请转专业(具体细则以教务管理部门公布为准)。”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中的第十五条规定。

    与此相关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实行自由、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转专业报名不设条件,允许多次、多个专业申请;同济大学规定的进校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等等。

    “高校为学生增加选择的自由度,为学生打开一扇方便之门是好事情,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必须转专业的,现在有了路径。”北京教科院高教所副研究员王铭提醒考生,“转出学院将不再受到限制,但是转入的学院是否接收,需要划一个问号。”王铭发现,吉林大学规定,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时均可报名参加转专业,且不限制转出比例,学校不再组织统一的笔试考试,但是,报名的学生需参加所报名专业组织的考核。同济大学转专业政策依据的同样是“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原则。

    此外,记者注意到,一直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武汉大学,对跨学院转专业明确了办理程序,各学院在准确分析培养规模上限、接收转入的基本学术要求、接收人数信息的基础上,由学校组建培养规模审核小组,全面统筹跨学院转专业工作。“因此,学生想要被转入学院接收,还是有一定限制和难度的。”王铭说。

    高校提供更多选择,也更看重学生综合实力

    从今年的各高校招生简章分析来看,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高校不仅为学生转专业提供了宽松的政策,而且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的第十三条显示:“2024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医学科学、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七个学科将开展‘强基计划’招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济大学今年也增设了未来技术班,跨学科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新增先进材料拔尖班;整合“信息与智能网联类”工科试验班,新增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顺应学科发展的新专业、复合型专业层出不穷,最需要的就是既有兴趣又有能力的人才。”王铭表示,“在接收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学院和专业肯定会优中选优。”

    记者在上海交大2024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转专业综合面试通知中获悉,2024年该学院共接收转专业的本科生8人,其中“强基计划”1人。面试环节包括汇报和综合考察两部分。汇报内容涵盖自我介绍、课程学习、大创项目、课外科创、竞赛获奖等。而此次申请面试的,是来自预防医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智慧农业等专业的16名大一学生。

    “除特殊项目外,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对专业有浓厚兴趣且有志向的学生都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愿意终生奋斗的专业。”中国教科院高教所副研究员翁秋怡说,“从高校今年的招生新政策和人才培养新举措综合来看,更像是为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而打出的‘组合牌’。”

    政策放宽,学生兴趣目标须更加清晰

    “转专业新政策发布后,有人将转专业视为一种试错。如果专业选错了,后面可以通过转专业来更正。”王铭分析,试错有成本,包括学习之前专业的时间,选择和学习新专业的精力和情绪投入等。对此,他建议:“学校和家庭应该从小开展从事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提前了解目标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未来就业方向等,不要让孩子稀里糊涂地去试错。”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希望学生充分根据自己对未来的人生目标、职业规划,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热门专业。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发展,让学生们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更好地在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潜心积累,这是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翁秋怡告诉记者,在为学生提供转专业机会的同时,不少大学还设置了双学位项目,采取多学科组合培养模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增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瞄准人工智能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培养从事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学机理研究和算法研究的数学家和具备高维分析、大模型核心算法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创新型复合人才。同济大学也从今年开始,在所有进阶式(微辅修)专业中增设了特色课程模块,鼓励学生大胆修读、自由修读感兴趣的进阶式培养专业。

    “对于有兴趣、有意愿、有能力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项利好政策。”翁秋怡分析,“这就要求学生提早了解专业方向,更加清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专业志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结合个人学科基础,并针对准备转入的专业进行一定的积累,为学业发展做好准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