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澳门大学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作出了哪些尝试?下一步将有怎样的计划?

    宋永华: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澳门大学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造开放、共享、共赢的创新平台。澳门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号召,通过与大湾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申请并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2019年,澳门大学在横琴建设了产学研示范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建立了多个领域的研发中心,开展了百余项政府科技项目和商业合作项目,推动了人才联合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同时,澳门大学充分利用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优势,推动了科技与人才要素的集聚,提升了人才培养和创新的水平。通过与大湾区及内地高校的合作,澳门大学开展了双联双学位课程、博士生联合培养、学生研究员计划,并共建了联合科研平台。这些合作整合了大湾区的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促进了人才互动和创新活力。

    未来,澳门大学将持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澳门大学将发挥好国际化办学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扩大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方法,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同时,澳门大学将一如既往地重视科研投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以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澳门大学还将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和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利用自身多元文化的优势,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社会服务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创新人才

    :澳门大学先后获国家批准设立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对于国家的科技研究有何重大意义?

    宋永华: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而且,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创新,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加强国际化合作,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也是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这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设施,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关键要素。这使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攻克科学难题,推动技术突破和创新。同时,相关学位课程的硕士生、博士生可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获得科研经验和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您作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对于当前关键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有何具体建议?

    宋永华: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SKL-IOTSC)是全国第一个智慧城市物联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秉持“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的精准定位,聚集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设施。实验室的发展定位是为解决智慧城市物联网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出带有基础性和共性的理论、算法和系统,开发智慧城市的示范应用。

    同时,实验室依托澳门大学的科技学院,提供智慧城市物联网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养具有跨学科学术背景的科技人才。相关学位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可以在实验室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获得科研经验和实践机会,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最后,实验室致力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为解决城市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在关键技术研发及跨学科合作上争取突破,为澳门、大湾区和全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澳门大学有哪些新尝试和新探索?

    宋永华: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是要优化和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所需,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角度,并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明确“培养什么人才,为谁培养人才”。一直以来,澳门大学紧紧围绕习近平主席对澳门高校提出的要求“培养更多爱国爱澳人才,创造更多科技成果,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指示,重点透过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助力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澳门大学利用自身多元文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持续从全球引入重点科研领域的高端人才,不断壮大澳门的科研力量,并拓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吸引、集聚更多高水平的科教资源,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同时,澳门大学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科及课程体系,推动设立了一系列符合澳门适度多元产业发展所需的课程,并大力推动学科融合以促进教育创新。

    其次,是要面向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创新对人才和科技的重大需求,思考“怎样培养人才”。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也是学生从成“人”到成“才”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方法等虽然存在差异、各有特色,但学科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可以始终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主动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创新与进步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澳门大学从顶层推行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合作、协同创新和知识转化的研究策略,把学科融合的理念贯穿在澳大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中,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例如,澳门大学成立了协同创新研究院,作为推进学科融合和协同创新的核心平台,建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数据科学、认知与脑科学三个研究中心,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参与前沿科学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强国建设都要依靠人才支撑和创新驱动。在您看来,如何才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突破方面取得实质性效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宋永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也带来了新的要求。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时代的发展需求挂钩,从而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质人才”。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优化有关工作:第一,不断根据社会发展所需更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大学应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前沿并相应地改良相关课程的设置,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新兴行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培养时代发展所需之人才。同时,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学亦应在教学方法、方式方面实现创新,采取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第二,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融合,应加大力度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主动打破学科壁垒,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跨学科培养不断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创新。第三,促进评价机制的优化。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大学应适时改良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仅要注重学术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建立与之相应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潜力,从而更好地衡量新质人才的培养成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