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地方文化遗产“活”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川盐文化遗产整理与教育传承研究中心科研团队联合重庆市巫溪县先锋小学在巫溪县博物馆开展科研活动。帅周剑 摄

    2024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此,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专注川盐文化遗产整理与教育传承研究,献智出力推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开辟拓展川盐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教育空间

    《川盐纪要》记载:“大宁白鹿盐井,在县北三十里宝源山。”《四川盐政史》记载:“大宁盐井始于汉,卤脉自宝源山麓。”历史学家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提出:“巫盐发现初期时间在五千年前,约与中原的黄帝相当,相传有人逐一鹿至此,其人既杀白鹿,怪而试饮其泉,发觉咸,甚回甘,因而引其朋俦居此。初饮其盐水,逐渐发明煎取盐粒之法,用盐向四方居民兑换土产以致富盛。于是远近糜集,发展成为川、楚、江、汉之间的强大部落。”由此可见,川盐文化历史悠久,对巴渝巴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川渝三峡乡村村落繁荣、古代水路栈道交通发展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

    为此,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川盐文化考古田野考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查阅方志及无人机拍摄等方式,获取大量川盐物质文化见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手资料,创新性地开展川盐文化遗产整理与教育传承研究。一方面,系统梳理和翔实整理川盐文化遗产资源,为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界开展川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提供可靠数据和参考文献;另一方面,开展川盐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为渝东北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选择提供全新视角,推进川盐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到课堂”。

    开展川盐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现代大学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培养现代文化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肩负起传承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而课程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看,学校课程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从横向看,学校课程传播人类改造的先进文化。人类积累和创造的文化非常丰富,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和现实问题,课程就必须从人类文化和人类创造中提炼精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指出,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社会、人文、科技资源,构建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和实施方式等各具特色的课程,发挥独特育人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开发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川盐文化遗产全面揭示和反映了古代巴渝巴蜀手工业盐业史,彰显了中华民族和巴渝巴蜀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手工业创造力,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国家自信心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鲜活资源。系统整理古代、近现代川盐制盐技术、盐政历史、盐业档案、遗址遗存等方面的内容,既是我国盐业史、盐业考古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为此,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系统梳理和翔实整理川盐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川盐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与分布分类研究,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选择视域。从教育文化学视角开展川盐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从而探索川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注重考古研究,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田野考察研究方法,开展大规模的川盐文化遗产搜集和整理,深度阐释川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课程价值;另一方面,注重应用研究挖掘川盐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开展基于川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构建川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柔性治理体系,探索川盐文化遗产精神传播的代际模式。

    把论文写到乡村土地,把思想送到乡村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近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重庆市高等学校“教育强市区县行”工作方案》指出,向区县派驻高校专家服务团,支持服务团在区县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解决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共性问题。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期扎根乡村,注重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把论文写在了乡村土地、把思想送到了乡村学校。近几年,科研团队专注川盐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考古价值的理论研究,关注川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研究,尽心竭力推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一方面,始终倡导把论文写到乡村大地。系统梳理和翔实整理川盐文化遗产资源,采用古籍文献与口述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凭借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田野调查与口述史研究的学科优势,实地走访古代川盐各大盐场、口岸码头,访谈背夫、纤夫、船工、盐贩、地方文化精英等,真实还原产盐艰辛、贩盐艰难等历史境况,系统整理川盐物质文化见证和川盐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川盐文化遗产分布分类和遗存遗址的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始终力求把思想送到乡村学校。长期深入渝东北片区乡村学校开展川盐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挖掘整理川盐文化遗产资源,运用文化分析和知识选择的方式,创造性地在川盐文化遗产资源中筛选和提炼课程知识,指导乡村学校开发川盐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校本课程,讲述川盐文化遗产延绵发展的历史故事,拓展川盐文化遗产精神相传的学校渠道和课堂阵地,在探索如何激活川盐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乡村学校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地方适应性。

    (作者单位系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第五批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乡村卓越幼儿教师迭代培养教师团队”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