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涯教育如何叫好又叫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东华大学学生在企业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
学校供图 扬州大学开展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专项培训活动。沈玉琦 摄

    ·“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巨大的时代变迁面前,个人常常会感到渺小甚至无助,生涯教育的意义因此也就更加凸显

    ·生涯教育是覆盖了大学生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的整体性教育,不止是一门课程,更应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质量的生涯教育不只是针对毕业生就业阶段的“临门一脚”,还要以“为谁培养人”为逻辑起点,以“人到哪里去”为核心使命

 

    6月28日,东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望着熟悉的校园,轻化工程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包红露生出了很多感慨。

    “感谢学校丰富的生涯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我不仅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兴趣和长处,还引导我对更长远的职业规划产生了兴趣。”毕业季,由于良好的积累,包红露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功获得了跨境电商运营岗位的录取通知,并将于今年7月中旬到深圳入职。

    4年前刚入大学时,包红露和很多大学生一样,“一直都只是单纯的学习”“脑袋里没有职业生涯的意识”……但入学后,一次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触动了她,她走上了探索和设计自己生涯路径的新旅程。

    毕业季,这样的“人生选择”是毕业生们不得不做的必答题。而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也考验着高校生涯教育的实效。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突破千万,总量和结构压力并存;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就业选择更为多样,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不知所需、不知所选的问题,对精准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就业指导服务需求迫切,也对高校生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盼。

    “不确定”时代下生涯教育迎来新挑战

    “通过此次训练营培训,我更加明晰了自身的职业规划,立志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近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的2024年毕业生基层就业训练营结业仪式上,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曹雨作为营员代表发言。

    加入训练营以来,曹雨学习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课程,掌握了公文写作的方法,倾听了多位赴基层工作校友的经验分享,“他们的肺腑之言促使我思索自身的理想抱负,认真规划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我也会一直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磨砺自身意志,努力克服未来基层工作的困难与艰辛。”曹雨表示。

    基层就业训练营是中国政法大学生涯教育的品牌活动之一,训练营以基层实务为导向,围绕增强基层就业观念、拓宽基层工作视野、提升基层工作能力设计和组织活动。具体包括邀请基层党政机关领导、实务专家、选调生校友围绕政策解读、技能提升以及心理调适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与经验分享。

    “对大学生个人来说,生涯教育是引导他们全面了解自己、发掘个人潜力、实现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说。

    据了解,我国最早的职业生涯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90年代,随着毕业生分配工作制度取消等原因,生涯教育逐渐在高校兴起和发展。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就业指导列入正式教育教学计划。

    自2001年从事生涯指导工作至今,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金蕾莅见证了我国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经历“就业指导—职业辅导—生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变迁。

    “20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经历了从行政管理到服务、指导的三次转变。”金蕾莅介绍,2000年前大学毕业生是稀缺资源,不存在就业难问题,学校就业工作的业务范围也很窄,主要是政策宣讲、办理户口档案等服务工作。到2003年左右,大学生就业已经由计划分配向市场选择转向了,人职匹配理论流行起来,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引入了职业测评,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个人特质,提出建议和推荐职位,引发了一波职业测评的热潮。到2015年,清华大学就业中心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后,从学校层面更加强调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就业引导、职业课程和个体咨询逐渐成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重点。

    当前,普通高校普遍设立了生涯发展中心或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之逐步转型迭代为生涯教育课程。

    随着教育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发展,高校生涯教育也在不断演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等多重因素叠加,给高校生涯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比如,当前高校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仍以西方引入、结合本土糅合为主,在价值观引导等方面力度不够。同时,一些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而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上完职业生涯规划课、拿到学分即可,直到毕业前找工作时才重新开始思考职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的现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庄杰认为,就业市场日新月异,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边界、职业结构日益模糊,交叉学科打破了专业壁垒,对可迁移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也对高校生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巨大的时代变迁面前,个人常常会感到渺小甚至无助,生涯教育的意义因此也就更加凸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陆亭说,学生对未来的选择更多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不会选择却会产生焦虑。因此,“越是选择性增强,越需要提升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新时期生涯教育要既“上天”又“入地”

    毕业前夕,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生江娅不无自豪。她即将成为一名“美丽乡村”的墙绘师。大学期间,她和团队已为150余个乡村绘制了近4000幅作品。

    艺术与乡村似乎有着云泥之别,如何在这样的结合中蹚出一条职业路?

    “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让我找到了独特的职业视角。”来自乡村的江娅介绍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对村容改造的需求异常强烈。

    “我的画笔不正是点缀山水的最美工具?”想法很燃,但从梦想初启航到职场飞扬,江娅也经历了反复“拉扯”。怎样组织团队?如何筹备资源?怎样打开市场?对她来说,每一个问题都充满挑战。

    得益于学校完备的生涯教育体系,她的“金点子”很快找到了生根的土壤: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了职业规划护航,专业教师提供了工艺技术支持,学院配备了实践团队和启动资金。“从职业启蒙到规划引导,再到实践引领,全链条式的生涯教育不仅帮助我作出合适的选择,而且将这个选择变成了现实。”江娅说。

    从迷茫到坚定,从理想到现实,江娅的故事是扬州大学生涯教育的缩影。

    “我们认为,生涯教育是覆盖了大学生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的整体性教育,不止是一门课程,更应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鹏程介绍,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代际特点,扬州大学形成了一年级注重启蒙和体验,二、三年级注重知识和能力,四年级注重决策和实战的生涯规划教育特色架构。在整个大学阶段,围绕理论学习、实践交流、技能提升等主题,学校组织学生赴企业“旅行”,常态化开展“职升机”工作坊,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等,“学校、学生、校友、政府与企业等不同主体都被纳入其中,形成了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式的生涯教育体系”。

    在马陆亭看来,学校一切工作都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等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职责,只有经过整体规划和统筹设计,高校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接地气的生涯教育

    “与此同时,生涯教育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并且要有针对性,真正地帮得了学生。这些,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马陆亭说。

    自我认知是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教育的基础。在东华大学生涯课堂上,东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生涯教育部主管纪静用电影引入生涯启蒙概念。在《长安三万里》的小组讨论中,她引导学生观察、绘制电影中主人公的“生涯大事件”。在听课笔记上,学生们写道:“从李白和高适的人生中,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风骨,流淌在骨血里刚健质朴的家国情怀”“生涯规划应该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对自己认识不清、对专业认知不清、对未来规划不明确的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很普遍。”纪静说,引导学生点燃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内在动力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一环,为此,东华大学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生涯教育,用本土化的育人元素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以契合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的生涯教育内容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生涯困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