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烟卡游戏”的教育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沉浸在虫虫壳里的童年乐趣。视觉中国 供图

    ■在本质上,收集烟卡是儿童探索、交流、制作和艺术设计等多种冲动的集中表达

    ■儿童“烟卡游戏”是在创设一种环境,一种有共同话题,可以进行自由交流、逻辑思考、艺术欣赏、数学计算和实践动手(折叠和拍打)等共同活动的社会环境

    ■儿童的冲动和兴趣无所谓好坏,它们是教育的自然出发点和资源,利用它们,就能事半功倍

    近来,儿童“烟卡游戏”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担忧,人们急切地需要理解儿童“烟卡游戏”这一现象,了解这一现象背后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科学地解释儿童“烟卡游戏”现象,及时地为家长和教师普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烟卡游戏”表达儿童冲动和兴趣

    从心理学上看,儿童迷上“烟卡游戏”,是他们的收集冲动发展成熟的外在表现。在人生不同阶段,人类可能都会有收集的冲动,如婴幼儿收集小石头,某些成人收集各种钟爱的包包和鞋,老年人收集废旧物品。国外儿童研究发现,十岁左右是儿童收集本能达到高峰的时期。

    在本质上,收集烟卡是儿童探索、交流、制作和艺术设计等多种冲动的集中表达。儿童并不仅仅在收集,还在从事着其他与之相关的活动。所以,收集烟卡,从成人角度来看,可能只是单纯的外在行为,为了收集而收集。但是,从儿童角度来看,他们的目的不在收集行为本身,而是在创设一种环境,一种有共同话题,可以进行自由交流、逻辑思考、艺术欣赏、数学计算和实践动手(折叠和拍打)等共同活动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儿童“烟卡游戏”除了收集之外,还包括计算、买卖、讨价还价和集体商议等其他活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儿童更喜欢收集那些颜色和图案更特别、更稀少的烟卡——它们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换句话说,儿童收集烟卡并不是对烟卡本身感兴趣,而只是在创设一个机会和社会环境,让他们可以去探索、交流、制作,进行艺术设计,满足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烟卡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人无时无刻不在与环境发生着相互作用,尤其是未成年的幼童。整个世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的,他们需要去了解和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决定他们能否成功生存下来的关键。所以,他们的需要就是他们的兴趣。对儿童而言,“烟卡游戏”仅仅是在表达冲动,满足内在需要,至于用什么表达和如何表达,他们是不在乎的,无关紧要的,可以是小石子、小卡片和树叶等。事实正如一些家长所认识的那样,不同时代的儿童收集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他们小时候和现在的儿童在收集的具体物件上是非常不同的。

    诚如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说,我们自以为了解儿童,其实我们对儿童一无所知。恰恰是由于我们对儿童了解得不充分,让儿童内在冲动和兴趣的表达流于偶然和盲目。儿童到底是收集明信片还是烟卡,是出于方便的考虑,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东西,而那些没有用到、难以得到的,则会想方设法去获得。

    教育基于儿童内在冲动和需要

    西方文化分期理论表明,种族发展与儿童发展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胚胎学研究也发现,人类个体发展是以快镜头的方式走过人类种族经历的漫长演化历程。一般而言,当人类种族发展到定居和固定配偶、组织家庭的时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收集冲动,即收集本能达到顶峰,与儿童的十岁左右相对应。显然,即使是动物也有收集本能,比如,小松鼠、猫和狗等。所以,强行禁止和压抑儿童收集本能的表达,从儿童长期发展来看,是有害的。一旦遭到压制,这种来自人类天性中的本能和冲动不仅不会消失,还会潜滋暗长,辐射影响到其他心理冲动和需要的正常表达和满足,甚至在成年期以各种不正确的方式表达和显露出来。事实上,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比如过度的收集癖和偏执倾向,正是儿童期这些正当需要和冲动没有得到合理满足和表达的扭曲、畸形结果。

    教育基于儿童内在冲动和需要。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收集本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好奇心、探究欲和实践动手倾向,在本质上接近或非常接近科学方法和态度。前者是后者的萌芽和胚胎,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生长物和果实,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无中难以生有,教育的起点应该是儿童自身的内在冲动和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冲动和兴趣无所谓好坏,它们是教育的自然出发点和资源,利用它们,就能事半功倍。我们要将教育建立在儿童内在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减少学习上的冲突和抵触情绪。相反,如果轻视乃至无视客观存在于儿童身上的自然兴趣和需要,教育就必然变成人为的和强加的,绞尽脑汁地设计各种费时耗力的机械手段,从外部强行灌输,借助于死记硬背和填鸭方式,却事倍功半、适得其反。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儿童本来是喜欢学习的,是不适当的教育让他们厌恶学习。

    调查发现,中国儿童和国外儿童都存在收集冲动,同样也是在十岁左右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如何利用儿童收集冲动方面,国外已经有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论。实验表明,将儿童收集冲动迁移运用到科学教育中,是有价值的,也是可行的。

    恰当利用引导儿童冲动和兴趣

    有效利用和积极引导正在成熟的儿童本能和冲动,将它们运用于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原则之一。相反,过早或过迟,特定冲动的发展还不成熟或已经过了高峰期再进行利用和引导,即使付出更多努力,仍达不到应有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经常、仔细、有耐心地观察儿童的表现,敏锐、及时地预判哪些冲动正在成熟,努力寻求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相关活动。比如,在利用儿童收集冲动方面,可以带领儿童到大自然收集动物、植物和矿物岩石样本、标本,再让他们将收集到的真实的、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样本、标本进行科学整理、记录、命名和归类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使儿童锻炼身体的目的,还可以收获额外好处:一是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研究各种动物的“家”,认识各种矿物岩石的性质和功能,学会保护环境。二是使儿童熟悉各种动植物和矿物岩石的名称、性质、功能和分类等,对其进行科学教育启蒙,为他们将来的专门化科学研究奠定情感和知识基础。三是引导儿童初步掌握科学的实验观察方法,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去收集、记录、比较、归纳、假设、验证和推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其学会收集和分辨各种证据及其重要程度,判断它们与问题的相关性。四是满足儿童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需要,帮助儿童发现大自然的美,发现色彩、线条、图案、形状和节奏等存在于大自然的美的元素,从事与大自然相关的美术、音乐和文学创作,了解人类是如何运用符号去认识和描绘大自然的,理解符号的作用和力量,学会准确、生动、自然地运用符号这个强有力的工具。五是增强儿童动手操作和实践规划的能力,像工匠那样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去制作动植物模型等。

    总之,儿童的冲动和兴趣不是目的本身,它只是为教育提供契机和杠杆。加强儿童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引导儿童的自然冲动,让它们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在于,提供材料和环境,帮助儿童将他们的自然兴趣和冲动持续向前发展,既观照当下,也考虑未来,为未来做准备,播下科学家、艺术家和工匠的“种子”。当然,能否及时发现儿童特定冲动的成熟,依赖于家长和教师长期、细致的观察。而如何利用儿童的冲动和兴趣,则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知识、眼界、勇气和想象力。

    (作者系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