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全过程培养环保创新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1994年创办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15年成立学院。经过30年建设和发展,学院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的学科排名进入ESI全球前2.0‰,现已成为区域环保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是学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示范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育人理念,围绕环境专业“实践性、综合性和适用性”三大特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三位一体”的全过程育人工作体系。

    深耕课程思政铸魂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环节。学院组建课程思政专项教研室,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教学,高质量设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目前,该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建设项目,是学校的思政示范课程,先后获浙江省高职院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评选特等奖、浙江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一等奖。

    学院深耕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将环保时政实时融入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过程。编写的《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团队着力开展思政、科研、实践三方面教学资源建设,围绕国家“蓝天保卫战”与“双碳”目标,编写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目前,该课程入选浙江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编写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获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一等奖。

    深化科教融汇创新育人路径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重点是创新思维、创新氛围和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依托重大科研项目任务的学生培养科研选题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技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在研国家、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88项,包括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2项,这些项目成果成为环境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毕业选题的主要内容。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全部参与课外科研训练。

    学院不断深化完善大学生社团“绿色环保协会”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的育人功能。该协会成立于1998年,建立了省内首个社团学生党支部,以宣传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环境文化为宗旨,开展“绿色天使在行动”等活动,先后获得省“青年文明号”、省五佳优秀环保社团、全国活力社团等荣誉。形成社团活动和科研竞赛相融合的学生工作育人机制,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等全国性奖项25项、省部级奖项34项。

    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是构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助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学院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确立“本科生党支部建在社团(班级)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团队上、教工党支部建在研究所上”的支部设置原则,构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支部党建联合体,创新校地党建基地建设模式。2023年,学院与德清县建发集团高质量建设占地100亩的“莫干山环保实训基地”,基地定位“生态文明教育、环保公共开放和创新人才培养”三大功能,形成“党建统领、互促互融、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新范式。

    学院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高质量建设绍兴地方研究院。截至目前,研究院引进或成立孵化企业48家,签订科技项目协议近300项,建设运营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目前,该研究院是环境专业学生深入接触产业企业、开展应用型科研活动的重要窗口,为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成果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将以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为新起点,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及上级部门的科学指导下,将学院建设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的新高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的创新策源地、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人才聚集地。

    (王家德 李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