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混合教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桂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认真贯彻《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AIoT应用领域,以“行业需求、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打破相似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及壁垒,建立电子技术类课程群,融通知识内容,以知识点的应用场景为基础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实施“项目牵引+应用导向+课赛结合”的阶段式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全过程考核,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

    构建行业导向、AIoT驱动、课赛结合的模块化知识体系

    桂林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该课程与“数字逻辑”“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应用”课程共同构成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主要硬件基础课程。本专业将以上三门课程合并,组建“电子技术类”课程群及课程教师团队。组织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AIoT应用场景中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等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调研结果为依据,结合新的学科竞赛题目梳理教学内容,拆解电路设计与制作中对应的知识点和技能,打通电子技术类课程之间的壁垒,设计模块化的知识体系,探讨各模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应用场景,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践行“项目牵引+应用导向+课赛结合”的阶段式教学模式

    基于模块化知识体系,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践行“项目牵引+应用导向+课赛结合”的阶段式教学方式。

    1.课前阶段: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需掌握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及学习要求,以实际生产中的电子产品设计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相关课题为真实案例,结合课题或项目的AIoT应用场景,设计教学情境,制作预习PPT,在课前通过雨课堂、教育在线、QQ群等方式发给学生,并发布预习任务清单及小测验。

    2.课中阶段:基于OBE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优质慕课资源和雨课堂教学平台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在线下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以项目为案例,以应用为导向,采取精讲与演示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实物电路进行具象化展示,使学生能够直接有效地观察电子线路,并了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项目能力及应用能力。对于相关难点,采用Multisim、Protel等软件或虚拟仿真平台对电路进行仿真,使学生对信号在电路中的处理过程有直观认识。

    3.课后阶段:为学生推荐网上课程资源作为线上拓展知识,同时改变传统的以课后作业为主的单一课后练习的形式,增加软硬件制作及实习报告的课后任务作为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及拓展知识以分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及制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改革教学考核理念,制定多元化全过程考核方法

    改革教学理念,以知识、能力、素养为目标,聚焦课程学习全过程,将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活动均纳入考核范围,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

    改革成效显著,学生能力素养不断提升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建设了首批自治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第二批数字广西建设标杆重点示范平台——桂林理工大学大数据创新创业中心,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农业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印刷电路板小型工业化制备”“电路分析基础”等教学平台;建成的计算机类专业群获批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发表教改论文60多篇,获区级教学成果奖4项、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17个。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科教融合的课程比例有所增加,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的专业课授课占比达50%以上,打造了科教一体化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在校生能力和素养明显提升。本科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的人数逐年上升,并获得国家奖项70余项、省部级奖项52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0多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刘亚荣 谢晓兰 邓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