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须厘清“加法”与“减法”
打开百宝箱,把两片偏振片叠在一起,旋转其中一片,神奇的现象发生了——光线时而明亮耀眼,时而暗淡无光……听到台下来自5所乡村学校的400余名中小学生发出阵阵惊呼,裴艺丽笑着解答:“是光的偏振特性,创造出了如此美妙的效果。”据报道,这是北京科技大学定点帮扶甘肃省秦安县的一节“i科学·科普云课堂”课程中的一幕,是该校为提升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而做出的积极尝试。
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正在凝聚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识的当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好科学教育显得尤为关键与迫切。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的目标,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然而,正如媒体报道中指出的,当下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也面临课后服务科技含量不高、社会参与动力不足、学生参与度偏低等痛点。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受功利主义教育观影响,“考什么教什么”成为教学的重要思路,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地位毋庸置疑,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难能可贵的是,多年以来,不少中小学面对应试的压力,依然坚持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原始兴趣,不少人在良师的引导下逐步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乃至卓越科学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逐渐成为大国博弈重要战场的当下,优秀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众所周知,科技人才的涌现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可以刻意简拔,而是需要凭借科学教育的深入持续开展,为优秀科技人才幼苗的破土、成长,提供优质的土壤、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不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教育的开展却容易落入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窠臼,有待优化升级,这就必须厘清科学教育背后深层次的“加法”与“减法”。
科学教育首先要做的“加法”是人文教育。“人文就是人文,科学就是科学,何必非要绑在一起呢?”部分家长、学生乃至教师心底里的这类疑问产生的症结,在于把科学与人文窄化在知识范畴,而忽略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本意是打磨青少年学子的思维圭臬与行动指针。正如赫胥黎指出的:科学和人文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学子养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及对科学价值观的信仰,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求真态度,“于无疑处有疑”的批判勇气,“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自觉,而拒绝在求知和生活中盲目冲动、人云亦云、迷信权威。
此外,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对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清醒认知,从而避免青少年学生“知善而不为善”,乃至“知不善而为之”“以丑为美”“是非不分”。倘若把科学教育孤立开来,不佐以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道德自律,更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成长为精致利己的学科“专家”。成功的科学教育是要在青少年学子头脑中构建笃信科学的价值体系,并随着年龄渐长、学识渐深而愈加坚定,而不是口头上虚头巴脑地大谈科学知识,私下里却很“诚实”地迷信星座、算命、求神拜佛。
科学教育其次要做的“加法”是实践能力。正如前文所述,科学教育不应停留在对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更不应止步于观察、浏览这类“蜻蜓点水”式的浅层体验,而应把学生放置在真实的科学情境中,有学者认为“我们是在教学生认识地图而非制作地图,而后者才是科学教育的真义所在”,可谓道出了科学教育的真谛。让学生参与制作地图、利用显微镜真正地尝试做实验,才是真实的、有效的科学教育;倘若只是把地图悬挂起来让学生当作精美的艺术品来欣赏,或者唯恐学生损害金贵的实验仪器设备而鲜少让其动手参与,抑或担忧安全问题而经常不敢让学生迈出校门一步,都是因小失大、一叶障目的消极做法,其本身也是对科学精神的违背。科学教育应当把科学知识还原到其最初产生的情境中,让学生领悟其现实根基与社会土壤,然后慢慢将增加的知识转化为优质的素养。
开展好科学教育,除了家校社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更需要在“加法”的基础上做好“减法”。这里所谓的“减法”,核心在于真正落实“双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极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有闲暇,是开展好科学教育的一大前提。假如学生总有刷不完的题,上不完的“班”,“卷”不完的考试,几乎每天都处在高负荷的学习压力中,即便科学教育资源再丰富,社会各界再支持,也容易流于形式。其实,包括一些中小学校长、学者在内的教育界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让孩子闲下来”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唯有如此,青少年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更符合他们的天性、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也极为重要的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但在不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情境中,学生们整天为应付考试、升学而忙得仿佛陀螺一般,侈谈拿出闲暇时间去接受优质的科学教育,更遑论参与有价值的科学实践,获得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双重滋养。
从上述“加减法”中不难窥见当下科学教育中仍较为骨感的现实:课后服务科技含量不高、社会参与动力不足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部分教师、家长对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且行动低效。透过科学教育这面镜子,映射出的恰恰是真正落实“双减”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