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小学美术育人的大文章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美术学科课时量虽“少”,但必须发挥其学科育人功能,坚持问题导向、资源互通、自主体验、家校融合四位一体,才能切实做活审美育人的大文章。
坚持问题导向,做活审美育人的大文章。多年来,世人眼中的小学美术,往往等同于画画,上课讲一讲、看一看、画一画成常态,导致教学评脱节,审美教育缺失,更谈不上培育学生的美育核心素养。从师资上看,专业师资匮乏,农村学校美育教师大多是兼职的,学科培训、教研几乎是空白,不少教师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尚存偏差。从学生角度看,其主动性和自主性无从谈起,大多为绘画而绘画,为作业而作业。从家教环境上看,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较为狭隘,多数家长把学校美术教育当作技能学习,认为学习一两项艺术技能就是艺术教育,忽视孩子的审美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师到学生,必须紧扣审美育人的关键点,变“育技术”为“育素养”,变单一的绘画为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才能将其打造为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课程。
坚持资源互通,做活环境育美的大文章。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树立大美育观,在环境美育、科技美育上有大作为。学校要做活环境美育,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爱美情感和审美情趣。如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校舍在布局上,将一环、两轴、两广场、四园、三片区整体设计,处处体现对称美;突出文化昌盛的人文元素,以“文弘”“文道”“文远”“文启”“文致”等命名学校建筑、道路,体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美学内涵;结合“紫气东来”的美好寓意和文昌星座代表花——紫罗兰的意象,将紫色作为学校的美学底色,处处彰显美育特色。做活课程美育,学校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的德育资源,将艺术核心素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从心理美到心灵美、品质美的跨越;做活技术美育,学校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引导师生创新利用动画、视频、互联网工具和各种媒介,通过平面、立体、动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的美多元立体绽放。
坚持自主体验,做活实践育美的大文章。教学中,学校加强学生感官体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社会与生活中存在的美,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美、发现美。笔者设计的“山川之美”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学校组织的踏青、春游活动,画一画家乡的山水,配上简短的诗行,感受美就在身边;设计“家乡的古遗址”主题实践,带领学生走进齐长城遗址,了解其历史起源、构筑特点、文化内涵,让学生亲眼见证古代人民的辛劳与智慧,坚定保护历史文化的决心;设计“走进文化场馆”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及周边的文化古迹,带领学生参观山东博物馆,零距离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体验齐鲁文化的精髓。通过自主体验,教室静止的绘画转变为动态的现场教学,学生切身感受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不仅激发了创作灵感,还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文化自信也显著提升,学科德育得以彰显,美育素养自然生发。
坚持家校融合,做活亲子育美的大文章。教师要成为家校美育的桥梁与纽带,让艺术教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一是做好“美”的传承,通过元宵节手工做灯笼、中秋节做月饼等亲子实践活动,引导家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引导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用艺术来表达生活;二是做好“美”的参与,坚持教学评一体,让家长参与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增强家长对孩子艺术教育的认同感,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在协同共进中激发孩子热爱艺术、表达个性、合作共进的素养;三是做好美的传承,引导家长将美学原理转化为亲子关系处世哲学,如对评价作品可持有不同观点、欣赏作品先了解创作背景、学会站在彼此的角度进行绘画创作等,以此引领家长与孩子换位思考,加强交流沟通,为营造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文昌校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