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文学科特色 构建党建工作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可溯源至1907年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之国文系科,至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被誉为“东南人文学术重镇”“福建作家摇篮”。近年来,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扎实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围绕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学院党组织先后获得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首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第三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首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标兵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以高站位强化政治引领,推进党建工作“固本培元”
学院党委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全面统领发展规划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确保学院运行规范清晰、责任执行到位;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教授委员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决策制度科学、责任明确;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学院纪委监督工作,有效介入政治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
学院党委采取多样化形式成立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专业教研室、科研团队、科研平台上,率先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立党支部,率先在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成立师生联合党支部。学院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师生威信高、党建及业务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教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实现全覆盖;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获得福建省“最美高校辅导员”、校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以及“十佳辅导员”等荣誉称号,个人志愿服务时长均超过100小时。
学院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设立“党史天天学”“新思想青年说”等专题栏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连续5年获评校文明学院和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每年选派优秀党员前往宁夏固原、甘肃武威等地开展对口支教,连续6年组织“初晓助学团”赴山东张堤圈开展暑期助学活动,百余名党员参与其中,受益师生超过5000名。
近5年,师生在权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百余篇;主办具有CN刊号的《海峡人文学刊》《文学细读》和《全清小说论丛》,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二、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推进党建工作“凝心铸魂”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建党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学院党委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构建“领导领学、专家讲学、党支部研学、党员自学、实践检学”的“五学”联动学习格局。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全院师生走进八闽大地,开展调查研究和主题实践270批次,形成了常态化、长效化的学习机制。
学院党委结合新文科建设理念,深度挖掘提炼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省级以上课程思政优秀课程或示范课程10门,其中“古代汉语I”获批教育部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始终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优秀教师、校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等先进典型,形成学院师德师风“一院一品”。
学院党委基于学科支撑平台、课程思政平台、文学创作平台、美育实践平台、文化交流平台、奖励资助平台,开展“宝琛讲坛”“文学周”“文院之星”等品牌活动,精心策划“名师进校园”“长安谈·作家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打造富有特色的思想教育品牌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推动思想教育见真见效。
三、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推进党建工作“落地见效”
学院党委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倡导“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积极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学院设立教师专用工作室,建设学院工会活动室,建立宝琛书院、学院书吧、学院智慧教室、“一站式”学生社区等,方便师生学习工作;实施高层次人才“一对一”服务,设立“星空文教基金”和“文学院校友基金”奖助品学兼优学生,另设各类专项补助基金,尽心尽力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学院制定了《文学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文学院创新创业奖助学金实施细则》,成立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专班,打造“院领导—校内外导师—辅导员—核心学生队伍”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梦之队”。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逐步提升,学生就业率年均超过90%。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国家金奖1项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三等奖共3项,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奖励100多项。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锻造文学特色,连续13年开展文学创作大赛,已出版9套90本文学创作文集;持续办好省内外高校较具特色和影响的学生刊物——《闽江》,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培育了一批文学名家。学生获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奖、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成果奖、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成果奖等40多项,原创话剧《亲爱的安东》成功入选第八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剧目名单。
四、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进党建工作“强筋壮骨”
中国现当代文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在第四轮、第五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入选B+档并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牵头建立福建省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联盟。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强化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系统性谋划、一体化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把人才培养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日趋优化,在现有的126名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的93%,4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50%。学院有特聘教授、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4名,以及其他各类国家人才和省级人才30余人次。
学院积极构建党员“1+N”教学团队发展模式,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获得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探索“党建+育人”融合路径,深入推进党团共建,获批教育部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2项,获批校“三全育人”试点学院和“三全育人”团队2支、项目2项,闽派文化育人团队获评第20届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强化有组织科研,积极构建党员“1+N”科研项目和成果带动模式。近5年,学院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4项(含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11项),特别是2022年度和2023年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3项,在全国同类高校院系中名列前茅;获教育部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含一等奖1项),推动建立8个高端智库和平台,其中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全国台联海峡两岸文化研习交流基地、福建省重点智库单位,新增福建省首批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闽台文教融合发展省级文科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
五、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高校的文化使命。学院着眼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率先联合台湾相关高校、文化机构及专家学者,开展了两岸平台合建工作、教材合编工程、学术合作工程、期刊合办工程、学科合力工程、青年合聚工程的“六合工程”,逐步形成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特色和品牌,有效推进两岸教育融合发展。
学院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成果——
首创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和台湾历史与文化数字博物馆。两个数字博物馆熔铸文史、图文、文创和数字化技术,以实证史料、直观动画和在线互动等方式展示主权领土的历史事实与法理依据,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作出特殊贡献。
首创两岸合编语文教材模式,完成《高中国文》全套课本、教师手册、教师用书和《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等52本1600多万字研发、编写、在台出版和推广任务。
首创学术精品入台出版工程,连续8年在台出版8辑共85册学术精品,连续8年在台举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新书发布赠书会和两岸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
首创闽台合办期刊,与台湾学术出版机构合办合编《中国文字》《国文天地》学术期刊,刊发两岸学者文章。
此外,学院承担“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人文社科类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与台湾淡江大学联合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3+1”应用型人才;已成功举办10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5届“两岸研究生人文论坛”、9次暑期两岸师生文创研修营;选派3批硕博士研究生研修团队共80人前往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进行学习研修3个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