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学校坚持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学校学科建设、促进内涵提升的重要契机,把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建设作为学校夯实文化底蕴、强调价值引领、塑造教育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范生师德与师知、师能养成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全校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不断加强全校公共课、文化读本、师资、教学资源、“第二课堂”等方面的建设,并辐射至其他高校和中小学,提升师范院校的人文底蕴,形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着力加强学生审美教育,使高校美育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创新性举措。因此,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新模式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

    一、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传统美育资源,学校将美育深深扎根于其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素材。学校立足于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鼓励学生学民歌、唱民歌、领悟民歌美。学校组织教师团队深刻挖掘重庆石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云南彝族民歌《三月三》、贵州侗族的《蝉之歌》等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在文化理解中,抓住民歌在音调、节奏上不同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在歌声中触摸西南乡音文化脉络,了解西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汲取西南文化艺术的精髓。此外,学校还深挖中华经典古诗词的美育底蕴,开展“晨读经典”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经典古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独特的韵律美。总之,学校充分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构筑正确的价值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和美育观。

    二、构建“崇德尚美”的学科美育特色

    学校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师范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深度融合,主动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一方面,学校积极探索将“唱经典”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将抗美援朝期间“在全国广泛传唱”的《歌唱祖国》与课程教育相结合,通过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种学科相融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专长综合演绎一首经典歌曲。鼓励文学底蕴好的学生朗诵经典歌曲的歌词,挖掘经典歌曲中的炼字、炼词、炼句、炼意的美;让具有一定歌唱功底的学生担任独唱或者合唱中的领唱,让大家享受声音的纯净、优美、圆润,感受语言之美;支持擅长舞蹈的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经典歌曲的情感;鼓励擅长绘画的学生设计经典歌曲的屏幕背景,或者用线条表现经典歌曲的画面美。以此让不同专业学科背景、专业功底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精神。

    三、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实践路径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驰于空想,脚踏实地,才能有效。美源于生活,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滋养。为此,学校重视教育实践,为学生搭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的实践平台。学校每年定期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节,开展红色舞台话剧展演、中华诗词讲解大赛、校园舞蹈大赛、红歌合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创编节目、设计表演动作、不断丰富经典歌曲演唱形式,唤醒了自身对美的创造潜能。此外,学校还将美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艺术美和道德美深度融合,学校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中小学进行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歌曲展演,相关艺术专业学生利用专业所长帮助社区、中小学进行民族舞蹈、歌曲排练。此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几年来,学校成功地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新模式,以学校科研成果保障活动资源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因素,崇德尚美,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校坚持做好美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努力让学生身心都健康成长,继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新模式,提升学生审美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程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