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拔尖计划”引领我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在我看来,做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激发和保持科研探索的浓厚兴趣。在本科阶段应当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基础研究,提前接触前沿知识,积极开展科研探索。二是要塑造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科研品味。重大科学发现与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既离不开专业领域的支撑,也离不开相关领域的交叉。只有对相关领域有广泛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对专业领域的前沿有全面准确的把握,才能清楚地判断一项研究的先进性与重要性。这是科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因而,在本科阶段,注重通专融合,拓展多学科知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培养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涵养科学之才,直面未来挑战,激励学生以创新之志勇攀科研高峰,也是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许子豪(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9级“拔尖计划”本科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不追热点 保持乐观
通过“拔尖计划”,我跟导师学到了做科研的方法。我的导师坚持理论驱动,不追热点。在他的影响下,我坚持通过实验突破物理的基础理论,而不只是追求技术上的创新。导师还教会了我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科研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导师在我犯错误时,总是对我循循善诱,就事论事,引导我一步一步重新走回正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不管是求学还是为师,我对待合作者或学生,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彭湃(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3级“拔尖计划”本科生,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
在思想碰撞中爱上学习
清华大学“拔尖计划”为我们营造了一流的学术环境。在课堂上,老师们在夯实我们基础的同时,带领我们领略解决研究问题的心路历程;在学术沙龙中,海内外的学者们和我们分享着各领域的前沿;在研讨会上,同学们互相切磋学问……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对深度学习兴趣浓厚。
——温凯越(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0级本科生)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
关键词1: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科教融合3.0时期的探索与使命
包信和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自创办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1.0阶段、“科教结合、协同育人”2.0阶段和“科教融合、争创一流”3.0阶段。
建校之初,学校共设置了13个系,师资的配备和方向是紧密围绕当时“两弹一星”事业的需求来设立的。研究所的专家们,如钱学森、郭永怀等,不仅在学校内亲自指导学生,还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所进行研究、实践,同时将一些重要的实验项目引入学校。从一开始,我们就坚定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高科技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1959年,钱学森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的文章,深入探讨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与科技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钱先生的深远影响下,学校于1978年创办少年班,2009年与研究所携手创立科技英才班。后来,学校又以这些英才班为基础,实现了国家“拔尖计划1.0”“拔尖计划2.0”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英才培养计划”的无缝对接与有机融合。从2013年到2023年,拔尖计划英才班共培养了约2200名优秀学生,其中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留在国内工作。
2010年前后,中国科学院作出重要决策,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任务交由大学来承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积极响应,融合了中国科学院的8家单位,共建了8个融合学院。这些学院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和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其中教学任务由学校承担,而研究和实践任务则由研究所负责。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外部困局,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进行根本性变革。过去,我们主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但现在我们需要独立自主地进行科技创新,勇于走进科技无人区。为此,必须彻底改变既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启科教融合3.0的新时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划分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我们希望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主体,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实现科研融合3.0的目标,从而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推进科教融合和协同育人。这一合作包含三个层面:科教融合核心层、所系结合紧密层、学研产政拓展层,我们积极探索与国家实验室、融合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临床研究医院、所系结合研究所的多元化合作模式。我们的目标是让最新的科研成果,如AI技术等,能够尽快地融入高校的课堂教学;我们将努力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高质量的科研实践,从本科生开始就要接触和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学校一直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出发点,鼓励每个人在不同方向和领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作出杰出的成绩与贡献。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采取“一生一方案”,即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学科建设上,学校希望建设形成“基础学科率先一流,新工科、新医学跨越式发展,管理与人文特色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我们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根本任务,立志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致力于培养杰出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努力打造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本报实习记者张湘涵整理)
关键词2: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
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树立里程碑
王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21年12月启动实施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简称“101计划”,2023年4月又启动数学等8个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
“101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在教育部科学统筹、重点部署和高位推动下,形成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最大程度汇聚顶尖师资、高校、企业和出版单位等各方力量。
二是大先生领衔。John Hopcroft、田刚、高原宁、高松、施一公、乔杰、张伯礼、林毅夫、陈先达等顶尖专家亲自领衔、指导,又吸引了100多位国内外顶尖学者深度参与。
三是聚焦核心要素。“101计划”重点建设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师资、一流实践项目,以核心要素建设的“小切口”,牵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改革”,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筑基性工程。
四是依托一流高校。“101计划”重点依托77所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的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突出示范性、牵引性和协同性。
在工作成果方面,计算机“101计划”在为期两年的试点建设中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基础要素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12门核心课程和31本核心教材建设,数字教案与纸质教材有机融合,833份知识点教案上线展示,1500余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推动形成具有示范性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形成了涵盖400余个项目的实践平台,惠及2万余名学生,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受到专家和师生高度认可。
后续启动的数学等8个领域建设工作正在全面推进。截至今年6月底,所有领域核心课程体系及配套教材框架已全部设计完成,共同打造了具有“世界一流、中国特色、101风格”的改革样本。“白皮书”初稿均已完成,白皮书涵盖各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101计划”专业核心课程大纲、知识图谱、知识点等,还包括各拔尖基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白皮书”对“101计划”的推进提供了全面指引。
在课程方面,9个学科领域共建设111门核心课程。各门课程旨在突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新思考和实践提供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在动力。
在教材建设方面,各领域集学界大成、集众家所长,在构筑经典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前沿内容、反映中国智慧,构建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的教材体系。9个学科领域配套出版193本核心教材。据统计,先期启动的计算机领域31本教材全部完成建设,其余8个领域162套核心教材中,33%的核心教材已进入审校阶段,67%的核心教材处于待交稿状态,均将于2024年内完成交稿出版工作。
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各领域注重以数智化赋能教研,深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共建设96个虚拟教研室,综合采用虚拟教研室、线下听课等方式“线上+线下”全面开展课堂提升。
实践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各领域充分结合学科特点,深化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资源共建共享等长效合作机制,将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前沿问题、实践项目纳入人才培养并持续更新,着力建设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流实践项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