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大学生文化自立自信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铸魂育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立自信自强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等精神特质,既体现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和海纳百川的特性,又反映了民族文化敢于面对挑战和成功应战的特征,能够在守望相助和众志成城中不断创造奇迹,能够在和而不同和美美与共中容纳不同文明的长处和优点。当代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体后备力量,青年时期树立的民族文化观,影响着未来的实践观和创造观。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得到了普遍提升,他们还需要更为系统、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特性的深刻认识和认同感,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推进文化自立自信自强,对于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增进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帮助学生自觉确立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使命和担当,争当新时代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争做维护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的守护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年力量。
高校应坚持系统观念、辩证观念和协同观念,既要建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主阵地,又要用好科研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渠道,更要发挥实习、实训和实战育人的“主战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引领青年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增强文化自觉,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积极推进文化自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青年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根基,全面提升青年的文化品位、报国志向和道德情操,激发青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青年“强国有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青春力量。
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破解当代青年的成长烦恼。革命文化拥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征,具有崇高的道德品格和厚重的实践属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远流长,凝结着对党忠诚、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信仰坚定和敢于胜利等精神特质。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今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不够远大、信仰不够坚定、信念不够牢固的现象,存在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对于校正这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航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高校应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融入铸魂育人全过程,努力形塑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锻造具有民族品格和红色基因的文化定力,为“传道授业解惑”注入新动能和新活力。要坚定当代大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立场,促使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以小我成就大我铸伟业,以大我引领小我促成长,从而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有担当,民族有希望。传承和践行好革命文化,能够解答好高校培根铸魂的时代命题,引导青年扣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锻造胸怀天下、刚健有为和乐观坚韧的集体人格,坚定勇担使命、勇挑重担和勇毅前行的奋斗品格,促使青年成为革命文化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通过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和实践教学,创新劳动教育、美育和德育等的载体和手段,帮助青年消除“躺平”、“佛系”等消极心态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除却亚健康文化对他们成长成才的误导,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观念对铸魂育人事业的侵蚀。用活用好革命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切实担负起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高质量地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强的动力和情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和开放包容等特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客观而言,当今部分大学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需要更加明确,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有待深入理解,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更为坚定地践行。传承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解决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尤为迫切。
作为重要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文化高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高校责无旁贷、大有可为。首先,高校要在铸魂育人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服务和贡献导向,创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联动机制,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战中培养当代大学生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服务人民的能力本领,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倍增效应,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中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精尖缺”拔尖创新人才。其次,高校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于向“卡脖子”技术领域冲锋陷阵,敢于在科技无人区挑战自我,善于在前沿领域先声夺人,创新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效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民族情怀、全球视野的大科学家和“大先生”,大力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和应战能力,为守护国家科技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贡献力量。最后,高校要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精神。高校要以大历史观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梳理传承好“明德”、“亲民”和“至善”等办学传统;以大实践观践行好知与行的关系,持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和水准,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中发挥应有作用;以大情怀把握好道与器的关系,发挥好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为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磅礴力量。
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巩固好当代大学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作用,引领其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系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