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用好考试改革“助推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7-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3年9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中考改革为切入点,系统优化考试评价体系,通过减负与提质并举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中考改革赋予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

    中考改革后,课程方案不变,依然遵循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开足开好历史、地理、生物和化学4门考查科目课程,改变的是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学科实验和跨学科活动的开展能得到更充足的保证,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科特点,感受学科知识和自然、生活的联系。在评价方式上,更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紧跟北京市中考改革的步伐,北京一零一中细化学科实验操作评价量表,同时也根据每学期学科实践活动的计划,设计相应活动的评价量表,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以及核心素养和技能在学生身上的稳定习得。

    如今,北京市中考改革已经快满“一学年”,我们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减负与提质并举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突破学科边界,在真实情境中提升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减负”是北京市此次中考改革传递出的鲜明政策信号。我们曾经有一个误区,就是重视什么就考什么,简单将重视和考试之间画等号,却忽视了例如思想品德、劳动教育等一些核心素养并不具备显著的可测性。在这种情况下,减负无疑给学生多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以中考为例,考试科目越多、考试形式越单一,知识学习的范围就越固定,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有把学生成长固化为知识学习的倾向。改革后,考试评价方式得到调整,结合科目特点,分为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三大类别,进行差异化制度设计,帮助学生在过程性学习中实现知识的体系化、能力的结构化和素养的综合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从搬运知识到培养学生的角色转变。

    如今,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后,北京一零一中以此为抓手进行拓展,4门考查科目呈现出另一种面貌。比如生物课,教师会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做植物调查项目,绘制校园区域的植物分布图,拍照并绘制植物外观图,了解植物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让生物课走进自然。比如地理课,教师开展校园寻宝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校园地图,利用校园环境开展物候观测,观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拓展学习空间。比如历史课,教师会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带着学生去圆明园,身临其境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相应的政策空间和资源保障,其中也包括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教育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去考量,就会发现,在社会、家庭、个体等多元复合因素的作用下,明确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持续关注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匹配度,从社会、家庭、学生个体三个维度了解学生压力的来源,从而找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内驱力和原动力,而这显然不是仅靠考试驱动就能完成的。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是科技自立自强,还是解决科技创新的“卡脖子”问题,其背后都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力的呼唤。科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北京一零一中科学教育以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为主,从人文、艺术等视角赋予科学教育丰富的内涵,通过“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内外联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全面而个性化的科学教育培养体系。

    学校的科学教育包含科学普及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两大方面,其中科学普及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享有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国家基础学科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俱乐部、科考实践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具有学科潜能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普及性的科学教育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在英才计划、科技后备人才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等政策的支持下开展的大中贯通课程群与创新项目指导,依托英才学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对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中考改革对考查和考核科目的调整让我们得以思考学生充分成长的路径,也希望有机会与高校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以创新的体制机制为保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路径,让减负真正为学生打开高质量发展的一扇门。

    (作者系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