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筑台 共育英才
拔尖人才,支撑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础学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竭源泉。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注入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教育战线牢记嘱托,长期探索实践、持续优化迭代,“拔尖计划”1.0、2.0相继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正式启动。
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进号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渐成奔流之势,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有力提升
7月9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健步走上报告台的一刻,场下响起热烈掌声。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回信,勉励他“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我感谢拔尖计划,它为我实现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姚期智言辞恳切。
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母机、战略安全的底牌、民族复兴的血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做大做强“基础”。
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把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推动工作布局。
2009年,拔尖计划启动实施。朝向摸索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朝向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15年来,教育战线坚韧跋涉。
书院、荣誉学院、实验班等新型育人载体百花齐放——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姚班”“钱班”、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等人才培养品牌不断出圈。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汲取营养。
“感谢拔尖计划,使我在大三时就有机会向诺奖得主学习,开展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生物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许子豪说,“是拔尖计划引领我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帮助我踏上了科研的道路。”
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等日益完备 ——
各高校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支持,同时改革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计算机专业前沿突破日新月异,拔尖计划的经费保障使我们在国际学术交流、搭建教学实验平台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姚期智说。
体制顺、机制活,人才聚、事业兴。
一组数据、事例令人振奋 ——
拔尖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在已毕业的1.7万余名本科生中,93%以上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超过86%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构筑了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
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引领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拔尖计划毕业生取得的学术成果引起国际学界高度赞誉。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国范式业已形成
“要坚持长期主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功成不必在我。伟大不可以被计划,但伟大可以被积累。”
“要培养一批敢于坐冷板凳、甘于坐冷板凳、能把冷板凳坐热的未来的杰出科学家。”
7月9日的推进会现场,代表们的发言屡屡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共鸣,来自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规律的尊重。
给人才留空间,营造创新环境,厚植成长沃土。从顶层设计到各校实践,一项项创新之举百花齐放。
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显示:如今的学生“解题”能力确实更强了,但“出题”能力远远不够。如何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培养青年学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将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致远学院升级为书院制。除了课程升级之外,学校进一步打破原本的学科界限,构建师生随时可以探讨学术问题的自由环境。
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生物科学基地拔尖计划的学生开辟独立的学术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围绕科研训练以及创新实践,学生们可以自主预约使用、自主管理、自主绩效评价,很多人在本科阶段就取得不错的科研成绩。
共鸣,来自对拔尖人才培养形成中国范式的自信。
着眼“一盘棋”,有关各方坚持系统集成,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选才机制,越走越宽——
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高考“强基计划”、高中“英才计划”等渠道,选拔出一批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潜力的拔尖学生,让异“才”纷呈、脱颖而出。
大师名师,济济一堂——
姚期智、丘成桐、郑泉水、高松、施一公等一批“大先生”投身拔尖人才培养,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每年有超过1600名院士、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顶尖学者为拔尖基地的学生授课,授课总学时数超过5.2万个。
培养方式,守正创新——
书院制普遍推行,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长周期、过程性、科学性评价贯穿始终,完善学生自我评价和导师、学校、社会、行业评价等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经过多年实践积累,拔尖计划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已探索形成了“使命驱动、大师引领、科教融汇、多元选拔、贯通培养、科学评价、稳定保障”的中国式育人范式。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国家行动强化升级
4月的北京,花团锦簇。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召开。
看到“101计划”的实施成果,计划的动议者之一——图灵奖获得者、北京大学访问讲席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难掩赞许之情:“‘101计划’非常关键!相关教师付出的努力,将对提升中国顶尖大学乃至所有大学的教育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问计、凝心,这样的推进会、交流会,接连举行。
从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到怎样选拔更多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再到如何加强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一次次深入交流,一次次热烈讨论,教育战线共识更加凝聚,方向更加明晰。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拔尖计划的基础上,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正式启动。
这是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有组织培养的再强化、再部署。
战略行动里,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扩容提质坚定有力——
在计算机“101计划”的基础上,又启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重点建设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师资、一流实践项目。
“在计算机学科方面,我们已完成12门核心课程和31本核心教材建设,上线833份知识点教案,1500余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推动形成具有示范性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形成涵盖400余个项目的实践平台,惠及2万余名学生。”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如数家珍。
战略行动里,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深入推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等重点科研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创办了19个校级科技英才班。学生在大项目、大平台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学校发挥教学科研优势,研究所和企业发挥学科与行业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说。
这是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生动缩影。放眼全局,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一部六院”合作机制持续完善,80所左右高校与100家左右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深入推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