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系统集成思维加强思政课建设
编者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智能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围绕这些问题,智慧教育专刊约请专家、校长分享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本期关注: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
现阶段,我国正在全方位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构建系统集成的思政育人机制,扎实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思政育人提质增效,已成为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为何需要系统集成的思政育人机制
从发展转向看,无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是“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时代的思政课改革都体现出了 “连”和“通”的核心立场,即通过多维度的“链条”实现育人点的有效连接。
以系统集成思维构建数字思政教育生态,就是追求将思政育人的价值理念、培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资源、技术手段、评价管理等进行深度集成和体系化构建,从而形成教学设计贯通、育人资源融通、协调路径畅通、队伍建设连通的思政育人新机制。
从功能定位看,相对于传统知识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要求从育人要素、教育关系、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上进行整体统筹,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系统化、协同化的逻辑架构。由此,超越思政育人中局部思维、线性思维、机械思维的束缚,形成立德树人目标统领下衔接有序、多元融合的学生全面培养机制。这也进一步要求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构建全面覆盖、贯穿始终的育人体系和价值网络,将思政教育、品德培养、价值观塑造等融合到一切教育活动之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实践要求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具体落实到思政课实践中,就要求在推进思政教育中整体规划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通过一体化设计思政课育人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从而将思政教育细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并延伸至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以此在实践中打造长效动力机制,促进大思政课的价值内涵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如何构建系统集成的数字思政育人体系
当代学生成长于数字时代,生活于数字环境,习惯于使用数字工具和平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在此背景下,要用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育人的硬件与软件、平台与系统、内容与资源、技术与方法、评价与反馈、过程与管理等各因素和各环节高度集成,创新打造数字思政育人机制,保障学生处处时时皆可学皆能学。
第一,建强数字思政教育设施。建设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是确保思政课转型升级的基础。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教育数字化新型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推动构建互联互通、优质高效、安全好用的数字教育设备设施体系。
在此背景下,学校要主动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客观潮流,因地制宜整合、拓展、集成数字基座的育人功能和服务机能。一是根据国家新基建的标准,推动完善“教育硬基建”和“教育软基建”,构建全覆盖的学校无线网络,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二是依托智慧教室的设施设备,在课堂教学中推动数字化教学、学习、互动、测试、答疑、评价等育人功能的高度集成,构建教学评一体的数字思政智慧课堂。
第二,强化数字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连”和“通”,在育人成效方面,强调从传统知识导向走向综合素养导向。因此,学校要将整合思政教育的资源要素作为核心要点,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一是通过资源汇聚构建本校教学资源库,实现育人资源融通。学校要主动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地方平台,打破资源壁垒,通过借鉴线上课程、互换教学资源、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实现思政育人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形成涵盖视频课程、教学课件、案例库、题库等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数据库。
二是通过系统分类实现资源活用。要注重对汇聚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并优化教学资源检索系统和智能推荐功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动机,指导学生自主获取学习资源,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
三是基于系统整合思维,学校要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破思政教育和其他学科的界限,将立德树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通过挖掘不同学科课程自身特色和优势,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载体,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力量。
第三,提升数据赋能思政育人效能。思政育人不同于其他学科育人,涉及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层面的育人成效往往难以科学衡量和准确评价。为此,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思政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一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重点做好思政课过程性数据收集与分析,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了解学生怎样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突破单向度的知识传递,从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交流。二是发挥大数据实时跟踪、动态记录、快速计算的优势,分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从而根据学生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使思政育人能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三是部分“走得快”的学校,可以发挥智能化评价工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分析学生言论和行为等方面的优势,评估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变化,用评价结果支持优化育人过程,在因材施教基础上走向规模化因材施教。
如何营造系统集成的数字思政教育生态
营造思政育人新生态,需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其中蕴含的哲理、道理、原理、真理、学理等有机有效融入到学生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如何将思政课内容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就需要以数字思政为抓手建立机制性举措,让思政课堂变大、方法变多、内容变活、互动变深。
首先是聚焦思政实践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推动育人的三大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资源优势。智能时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现校家社协同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基于手机端、学校网页端等,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渠道,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丰富思政实践活动,让思政课堂变大、内容变活。
其次是拓展教育场域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衔接。用数字技术丰富思政课教育资源、拓展思政课教育场域,将社会生活中的历史文化、精神文明、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要素和元素转化为数字化育人内容,形成数字技术支撑的思政育人条件保障。发挥数字技术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优势作用,将思政课延展至社会、企业、社区、乡村等,延伸到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将“大”的资源用活、让“大”的合力汇聚,为学生创造更加健康和谐、开放共享的成长环境。
再次是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思政育人融合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涉及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变革的系统工程。要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触新鲜事物多,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天性和特征,推动课程安排、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贯通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是夯实教师专业功底促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环节。引导教师认识数字技术价值,明确数字技术对当今社会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开发针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培训的“菜单式”课程目录,开展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区域的专题培训、实践研修、名师示范、“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活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夯实专业功底。同时,要用数字技术将思政蕴含的文化养分“掰开揉碎”,融入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培养、学校治理、文化塑造、协同育人、课后服务等办学育人治校的具体环节,推动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研究”[GYC2023004]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