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阅读经典助力青少年自我成长
近日,为持续推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广泛开展,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教育部决定开展“读经典 我思考”活动(以下简称“读经典活动”),倡导中小学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红色经典、科普类经典等各类经典著作,加强纸质书阅读,在阅读经典、传承接力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青少年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知识得到完善、批判性思维能力逐步养成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中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读经典活动”既是培养青少年阅读能力与思维习惯、丰富其审美情趣、健全其人格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当下,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曙光已露。还要不要读纸质书、要不要读经典,成为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在强大的算法、算力和学习能力的支持下,在很多方面体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用户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快速获得答案,给出一个主题能够迅速生成一篇文章。再加上各种“一句话读经典”“速读经典”等解读经典的内容火遍全网,很多人更是觉得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迅速获取资料与信息,不用再系统读经典了。
经典阅读是否仍有必要?答案是肯定的。网络阅读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快餐式的阅读容易使青少年的阅读体验简单浮躁,世俗化的解读使经典变得粗浅直白,网络语言与网络热梗扰乱青少年对于汉字体系的认知,并造成文化的误传。人工智能能够秒出文章,但也将导致青少年习惯于轻松获取答案,而懒于思考,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动“读经典活动”,恰恰是对这些问题的一种纠偏,有利于改变数字时代“走马观花”式的碎片化阅读的现状,使青少年感受经典本身的语言文化之美、感悟思想的魅力。
经典既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撒着近现代革命精神的火种,也能带来科学的启迪。“读经典活动”能使青少年在与古圣先贤及世界伟人的跨越时空对话中,更好地认识与认同中华文明、革命文化,也能帮助他们了解世界科学前沿;通过知行合一的读书分享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载体支持,还能培养青少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三者合一。
如何读,是更关键的问题。一是要深耕细读,回归经典本身。经典之所以能永远流传,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精炼优美的语言,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读经典需要回归经典本身进行深耕细读。虽然青少年在阅读经典时有可能存在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现象,但是经典原文会以其与生俱来的魅力深入到青少年的灵魂血脉。同时,随着理解力的增强,青少年也会逐渐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各类短视频节目能让人更快接触经典,成为青少年阅读经典的一个补充,但是永远也不可能取代对经典原文的阅读。我们需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系统地安排层进式的经典阅读内容,从经典本身的角度强化经典的力量与影响。
二是应拓宽路径,形成读经典的浓厚氛围。为了使更多的青少年热爱经典、传承经典,还需要课堂内外齐发力,有效形成读经典的浓厚氛围。我们应从课堂教学主渠道、教材建设主阵地等方面实现课程提质、模式创新。同时,更应该将“读经典活动”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实践领域,深入经典文化场馆,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与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生的人格构建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经典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与学生成长基因。
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经典阅读都不会过时。我们不仅要引导青少年通过经典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应以经典阅读作“底子”,在阅读经典、传承接力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更应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书中“小世界”和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引导青少年在读用结合、知行合一中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