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 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贯穿“大思政课”理念,在做好“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旗帜鲜明讲政治”规范动作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建设财经类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定位,以培育“厚植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财经精神”的财经新人为目标,健全“大思政课”工作体制,优化课程体系,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升育人实效。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以强化顶层设计、分层落实为先导,健全“大思政课”管理与保障体制。以入选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全面统筹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和“大思政课”建设。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山东财经大学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学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听思政课讲思政课制度。召开思政课教育教学专题会议、现场办公会等,研究并解决学院发展规划和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方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教学统筹规划、部门协同配合、院系落实的“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联动机制,破解以往思政工作中学校职能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隔绝分离的“孤岛效应”。充分运用全校资源,与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开展联动评价和奖励,延伸思政课效果评价体系。

    以党建强思政,用思政促党建。充分运用“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管理教师党员,推进党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出台党建与思政教育教学相融通政策文件,制定实施《党建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工作方案》等,以党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落实“大思政课”建设标准。

筑牢主渠道

坚持思政课创新探索

    以“一条主线”“两个融合”系统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统摄整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专题、明确思政实践主题,突出课程底色。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融合红色财经文化和齐鲁革命文化,彰显财经特色。将思政课“大历史”与财经类红色“小故事”相融合,使宏观“大道理”与微观“小细节”相贯通。

    整合利用优秀思政教学资源。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制成思政视频、课件、文档资源等400余个,每学期更新完善10%;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建成思政课教学经典案例库、精彩课件库、红色财经案例库、学生课堂展示案例库、实践思政案例库5个资源库;用足实践思政基地资源,依托学校建成实践思政教学基地30多个;用实创新创业资源,善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实践思政研究所。

    采取多元化、过程性综合考评。建立完善“大思政课”综合评价体系,实施自评、师评、互评,将综合评定作为课程考核成绩。“学习考试”评比,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君子、标兵、典型”评比和授奖活动;“课堂展示”评比,选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素材,指导学生分组拍摄视频、排演话剧、筹备辩论赛等,进行展示评优;“社会实践”评比,鼓励学生、教师、教学实践基地等共同参与学生日常教学过程评价。

优化思政课程体系

持续打造“大思政课”课程群

    开全开好思政必修课。遵循主线贯通、循序渐进原则,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面向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共产党历史”,面向研究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公共必修课。建成系统完善的高校思政课课程群,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省部级教学比赛中获奖20余项,获评省级思政“金课”2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

    健全建强“大思政课”课程群。突出实践品格,面向全学科、全学段修订一体化思政培养方案,统筹社会实践和实践竞赛活动。厘清“思政”“实践”“专业”的内在联系,以实践为纽带,牵引课程体系协调运行,贯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发了以2门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为代表的实践思政课程群。

聚焦实践育人

拓展社会“大课堂”

    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与山东博物馆等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充分利用济南战役纪念馆、聊城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济南三涧溪村等调研基地,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创办覆盖全校本科生的“第二课堂”品牌项目“青马书社”,开展马列经典读书会30余期、国情社情调研20余次;组织“新时代新征程”理论宣讲大赛、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

    开展多样化实践调研。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职责。制定“红色调研地图”。立足山东,指导学生跨班级组队,实地调研齐鲁红色文化,调研结束后指导大学生完成系列调研报告;放眼全国,开展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我想去调研”系列活动,安排教师带队赴北京、上海、延安等地的爱国主义景点实地考察。收集整理红色文化调研报告1000多份,编写教学课件500多份,表彰优秀学生200余名。指导学生在“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国家级别比赛中获奖6项。

    建设“行走课堂”。深挖各类课程中实践思政元素,建成面向全校学生的“红色齐鲁、红色财经、齐鲁优秀传统文化”3个行走课堂板块。依托丰富资源和鲜活素材,开展现场教学。

    打造“智慧课堂”。拓展课堂教学宽度,探索新媒体辅助实践教学,聚焦“数智化思政”,建成“实践思政”线上课程,校内外累计选课超6万人,覆盖全国80余所高校。

突出地域特色

形成思政育人品牌

    努力打造精品思政课项目,开展“有地方味的思政课”建设。学院牵头组织教育部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同城大课堂”特色活动,将思政课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教师集体备课、集中专题授课,同城同地同讲一门课,形成24个科学而严谨的主题教案;开展“同城大课堂”教学选题、优秀教学设计展示系列活动,遴选形成“甲午国殇”“焦裕禄精神”等23个教学选题,在山东省高校思政课堂共享推广;进行“同城大课堂”可视化操作,平均每学年录制优质视频2部;利用实景地图打造线上课堂,建成“同城大课堂VR思政教学资源库”,推出“济南战役”“蔡公时纪念馆”等典型案例;牵头举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协作会议,举办经验报告分享会20余场。

    “同城大课堂”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搬进思政课堂,推动地方实践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使思政课更贴近学生实际、激发情感共鸣,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同城教师集体备课,情境式教学、互动课堂,推动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达到了“打造一点、建成一批、带动一片”的教学效果,成为学院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与特色品牌。

    (本文系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的‘同城大课堂’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DS2022ZD10]、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VSZ131]阶段性成果)(范子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