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族瑰宝 绽放时代光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说,北迁期间,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中的辽宁丹东鸭绿江口,50万只以上的水鸟在此停歇,这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鸻鹬类迁徙鸟类种群数量最大的停歇地,可以看到最壮观的鸟浪。

    地球上生活着一万多种鸟,约五分之一具有迁徙的习性。它们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季节性周期往返,每年经过的路径集合被称为候鸟迁飞通道。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息地,这条迁徙通道由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经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为数千万只水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2019年,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作为扩展项目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扩展了5处提名地,包括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认为,此次扩展是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完整性的重要补充,涵盖了迁徙候鸟的关键栖息地,包括重要的觅食地、营巢地、越冬地、夜宿地和高潮位栖息地,共记录了562种鸟类,包括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等45种全球受威胁鸟类。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共同为途经该生态区的绝大多数受胁鸟种提供了生存保障,构成完整的栖息地网络,为该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雷光春介绍,以辽宁丹东鸭绿江口为例,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是候鸟南迁时到达黄(渤)海的第一站,候鸟连续迁徙7000公里后在此停歇和补充能量,这里也是北迁过程中在黄(渤)海补充能量的最后一站,这一栖息地的保护状况决定了候鸟能否顺利完成其数千公里的迁徙,因此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生态好不好,就看鸟多少’,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重要指标。”张正旺介绍,中国是鸟类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有超过1500种鸟类,其中800多种是迁徙候鸟,许多物种的迁徙距离超过1.5万公里,迁徙时要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鸟类的保护,不仅可以维持我国的自然生态平衡和稳定,而且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部主任白德曼高度评价中国坚持不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遗产申报取得的成就。澳大利亚作为观察员国专门要求发言,表示中国的提名保护了本地区共同的候鸟,这些候鸟都会因此欢笑。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为保护候鸟设立了“爱鸟周”,陆续建立了山东黄河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辽宁鸭绿江口等一系列以珍稀候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实施了朱鹮、东方白鹳、黑嘴鸥等濒危物种的拯救工程。通过30多年的保护工作,朱鹮的数量已从1981年的7只增加到9000余只;东方白鹳的数量从1980年的2500只增加到一万多只;黑嘴鸥的繁殖种群数量从不足3000只增加到2.5万只以上,这些物种逐渐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险境,为世界濒危鸟类的保护作出了杰出贡献。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作为高校教师,雷光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湿地教育,引领的“湿地使者”行动已开展14届,有近300个大学生环保社团通过答辩成为“湿地使者”,5000多名师生直接参与湿地保护活动,足迹遍及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多个流域。他说:“一批又一批的‘湿地使者’会肩负保护湿地的使命,将保护理念持续传递下去,湿地中万鸟齐飞、水土共生共荣的景象也会一直传递下去。”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共有18个项目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很多都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历史遗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未来中国将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会员国的交流合作,推动更多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积极与世界分享中国遗产保护的理念与经验,在世界遗产保护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