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生成就“大”产业
■在一线·到基层寻找青春答案
在吉林省双辽市协力村,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正在花生地里展开。“你看正常的花生叶片整株都是绿色的,而缺铁的叶片是上部嫩叶失绿。”吉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安昱霖正在向当地村民讲解着。
近日,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依托科技小院,组建了“硕博乡村振兴团”,数十名中外学生来到吉林省双辽市,开展科技小院助力双辽花生产业发展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协力村的耕地是典型的沙性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花生,但农民在花生种植中往往靠老传统、土方法,产量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2年,吉林农业大学在这里成立了吉林双辽花生科技小院,并定期组建“硕博乡村振兴团”,深入生产一线,结合专业特长,向村民普及花生科学养分管理知识。
作为小院的“元老”,今年是安昱霖在这里驻扎的第3个年头了,他经常奔走在田间地头,帮助村里的老百姓解决生产问题。今年,他还参加了吉林省“百名硕博计划”,依托双辽团市委开展相关工作。他带领硕博团的研究生们对协力村范围内的花生种植土壤进行基础性质测定,得出了90kg/ha的推荐施氮量,比当地老百姓的常规施肥量少了15%以上。
采用这个方案后,花生实现了种植的减肥高效,每公顷可节约200多元,老百姓实实在在地节约了成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硕博团的到来,得到了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的充分认可。
“他们是带着专业技术来的,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选肥和施肥上所面临的难题。”村民张学文说。
“硕博乡村振兴团师生带着技术和热情来服务广大农民,农户跟他们交流也多,帮了我们不少忙。”双辽市卧虎镇党委副书记曲中武说。
通过硕博团的经历,队伍中的不少学生也选择将花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们在这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切实解决花生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为了测定花生的光合作用,每天一大早,硕博团的学生就来到花生地里,一泡就是一上午。他们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花生的缺铁黄化症。
“花生黄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铁的有效性不足,花生无法吸收到足量的铁。黄化会影响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进而影响花生的产量。我们主要通过在施铁肥时配施适量的硫,起到降低土壤pH值,活化铁的作用。”安昱霖说。
针对这一问题,硕博团的研究生们研制了一种新型硫包铁肥,这种新型铁肥可以有效延缓养分释放,降低土壤pH值,并有效提升花生荚果产量16%—20%。
硕博团成立至今,除了来自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在此驻扎之外,也有不少的“洋面孔”。2024年以来,硕博团先后入驻了来自赞比亚、喀麦隆、巴基斯坦等国的硕士生、博士生,不仅向他们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风貌,也构建了一座中外交流的桥梁。
“硕博乡村振兴团”的组建,实现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硕博乡村振兴团”还将继续驻扎在双辽花生耕作生产一线,围绕绿色生产、高产高效、提高土壤肥力等内容,开展相关植物营养生理机制等内容研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发力,提高双辽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助力双辽人民书写美好明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