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探索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8-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河南城建学院是以城乡建设行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应用型高校。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数智赋能人才培养领域主动探索实践应用新场景,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绘出绚丽蓝图。

    探寻数智赋能新路径

    更新育人理念

    学校聚焦数智技术发展新趋势,积极探寻数智赋能新路径,不断更新育人理念,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学校及时修订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重心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体系走向能力体系,培养学生“从0到1”的创新意识、计算思维、批判思维以及协作沟通、跨界融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

    学校着力打造具有数字素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力度,开展“基于清华数为低代码技术的学科交叉培养实践与创新”“知识图谱赋能数字化教学新生态”“DWF大数据应用开发技术”等数智技术应用培训,引导教师利用数智技术进行知识创生。

    学校利用“学在城建”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搭建师生实时互动桥梁,通过在线解答、智能预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学校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数智赋能教书育人的效力,打造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引擎。

    聚焦产业发展新趋势

    重塑专业生态

    学校围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河南“1+2+8+5”教育强省建设行动,重塑专业生态,打造专业数字化升级新模式。

    学校按照“总量控制、交叉融合、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原则,构建了对接城乡建设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程建造”“市政与生态环境”“工程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5个城建特色专业集群和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地方的“智能电气与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化工”2个专业集群。

    学校出台《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指导意见》,坚持“撤、增、锻、塑”并举,围绕工科优势和城建特色,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耦合。学校增设急需紧缺专业,淘汰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建造、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工程审计4个本科专业,停招生物技术、劳动与社会保障、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园林、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翻译、市场营销8个专业,初步形成了“智慧+交通”“智慧+测绘”“电子+商务”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

    聚焦产教融合新形态

    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实施“企业进学校、技术进课堂、学生进企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与中建五局、中铁十五局、坝道工程医院(平舆)等单位建立深度耦合机制,构建了“九共六对五通”的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例如,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依托智慧建造产业学院、坝道工程医院等平台,开设“班墨创新实验班”,实施“MICPS人才训练计划”,即通过微专业、研学、竞赛、项目、研讨,推进“2+2”“项目制教学”“研究性教学”。通过主修专业培养和“班墨班”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智能+土木”行业拔尖人才。2023年12月,“班墨创新实验班”首批遴选了18名学员并正式开班,学制3年,达到培养要求后,授予河南城建学院“班墨创新实验班”结业证书。

    学校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组建的坝道工程医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办“工程医师班”,强化虚实、场网、理实、内外“四结合”实践育人,实现水土交融、场网共享。依托学校获批的智慧建造产业学院等15个省级、校级产业(行业)学院,探索多模态、跨场域、跨场景的育人新业态。

    学校建立多层次跨学科人才机制,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城乡规划等1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024年,申报备案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英语、法学3个辅修学士学位,实行辅修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课程与同专业主修课程同质要求、同质管理。

    聚焦数智应用新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

    学校优化重构课程体系,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模块+平台”课程体系。学校将数智技术相关课程纳入核心课程,从基础的编程语言到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逐步构建起坚实的数智技术知识框架。

    通识课程模块,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数字素养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智能建造专业为例,推进土木工程领域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快“数字+”课程体系迭代升级,将结构力学课程升级为大模型、CAD课程升级为BIM。开设“土木+计算机”融合课程,如建造机器人与装备实践、工程结构大数据和云计算、传感器与信息融合等课程。个性拓展课程模块,增加“交叉工程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低碳能源、智能工程等课程。工程管理专业为培养数字化创新人才,构建了BIM技术教育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数字化课程模块,开设大数据分析、虚拟设计与施工、数字建造与创新管理、APP操作技能、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设等数字化课程。

    学校坚持“三化四真三协同”课程建设理念,构建跨学科课程矩阵,强化课程育人效应。“三化”,即行业化、数字化、应用化;“四真”,即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强调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行业需求、工程实践对接,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三协同”,即探索高校、企业、行业三方主体协同开发建设课程资源的有效机制。2024年6月,学校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校企共建课程“虚拟设计与施工”。该课程是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开设的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师—生—机”新主体

    转变教学范式

    学校重塑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关系,拓展课堂教学新场域,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学校依托智慧教室,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探索建立“动态课堂”,使教师能够及时通过课前预习测评分析和课中随堂测验实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和识别学生学习状态,构建个体“认知地图”,实现从批量“流水线”式育人转向“个性化”育人。

    学校利用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充分借鉴大脑管理神经行为的机理,打造出承载“教学资源+教学数据+智能分析”的强大“云端大脑”。例如,学业预警模块,通过设置预警条件筛选出未达到学期最低学分且平均学分绩点≤1.5的学生,形成预警信息,为学业导师和育人导师针对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参考依据。建立智能服务自助系统,部署自助终端查询打印系统,学生可进行成绩查询及中(英)文成绩单、辅修成绩单、学籍证明等材料的打印。

    聚焦过程考核新维度

    完善评价体系

    学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强化发展性和成长性评价,坚持结果导向,基于学习结果反向设计,注重可视化、可观察的结果评价”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评价理念,通过全景式、全链条采集教学情况的大数据,探索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质量监测体系,推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评价实现“四个转向”:从关注知识考核转向关注能力素养考核,从关注课程考核转向关注学生发展考核,从关注“第一课堂”教学考核转向关注跨场域、多模态的综合考核,从关注单向度终结性考核转向全过程综合考核。

    学校开展文字信息、音(视)频等多模态数据采集,全方位呈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典型行为。构建课程目标达成系统,以推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协助任课教师提升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利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与作业管理系统,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日常作业提交与管理等全过程管理,可进行内容相似性检测、多维度统计数据分析,协助教师动态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质量的变化。

    河南城建学院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主动对接城乡建设行业发展的新需求,聚焦新工科和城建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学校在育人理念、专业建设、培养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数字化变革,激活数智技术的强大潜能。学校先后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特色专业1个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特色专业7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个,6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1个本科专业实现一本招生。学校获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和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44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