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创未来 启航新征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8-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以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为着力点,秉承“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相融合”的育人理念,通过“选—培—评”一体化联动的创新能力评价改革,建设促进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的成长平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内外四类支撑资源。先后在优化招生选拔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体化两融合四支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

    实施招生指标动态调节机制。学校出台《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由静态基础计划和动态激励计划两部分构成。通过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观测点纳入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分配办法,促进招生指标向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的学科倾斜,促进学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研究生指标分配模式由招生规模导向转向人才培养质量导向。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在各类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增设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考核,综合考量学生个人兴趣、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多维因素,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前端选拔,促进研究生生源提质增量。强化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设置“研究生科研成果积分”“导师科研项目积分”“专项增减计划”“专项扣减计划”等体现培养质量评价的模块,核算各学院相关招生指标数量。通过以上三项举措,建立了“选拔—培养—评价—选拔”一体化的闭环联动机制,增强了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评价的内在联动,打通了“选拔、培养、质量评价”人才培养全链条。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场域

    不断推进科教融汇。学校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为纽带,开发、建设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各类创新资源,有组织地将研究生培养与重大科研攻关结合起来。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学校先后以轻工优势学科搭建了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并建设了“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强势学科建成了西风现代产业学院;聚焦区域人工智能、石油天然气、现代生态农业、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链领域,先后三批次重点打造33个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同时实施研究生“进科研创新团队制”,引导研究生紧密结合导师所承担的国家区域发展需求和产业革新项目以及围绕“卡脖子”问题开展论文选题与研究。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学校聚焦地方行业产业需求,推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依托重点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借助与地方产业部门、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先后建设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3个,陕西科技大学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1项、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教育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3个。全方位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让研究生奔赴一线练身手、长本领,锤炼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开发、建设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各类创新资源,同时将创新资源嵌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打造横向学科交叉、纵向层次递进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平台,探索高质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场域。

    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内生力

    强化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提高站位,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学校2023年新增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5项,学校“科技创新理论与方法”“现代理化表征技术”等5门研究生课程先后获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积极帮助拔尖创新人才开阔学术视野,培育研究生科学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科研思政的驱动作用。集中有崇高理想信念和过硬业务能力的优秀导师资源,从大师引领、名师指导、朋辈教育等角度开展“名师下午茶”和“最美导学团队”“最美实验室”评选等活动,鼓励研究生胸怀“国之大者”,激发研究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参与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内生力,引导拔尖创新人才以服务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使命。近年来,以学校研究生为主要参与成员的多支“科技创新团队”打破发达国家长期垄断,解决了相关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突出“实践思政”的协同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暑期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生专业实践”“重点领域研究生专项实践”等研究生学术实践活动,号召广大研究生结合学科特点、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实践服务。依托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三个阵地,打造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相融合的“课程思政+科研思政+实践思政”育人新格局,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支撑

    强化开放式课程资源支撑。实施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同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部分大学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工作;打造专家特色课程、特色前沿讲座类课程、校企合作类课程46门次,激发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热点的关注;推广教学团队式授课模式,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团队152支。打造高质量多元化导师队伍。通过“向内培养,向外引进”、实施“125开放促进计划”、聘请国内外行业企业专家与学者担任导师等举措,打造了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跨国籍的多元化导师队伍。构建多类型奖助体系。学校出台《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贡献资助办法》等多类型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政策,全面激发研究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动力。构筑国内国际立体化学术交流网络。打造“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未央导师论坛”“声声入耳·导师沙龙”等6项校内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执行校院协同和学科同盟2项竞赛培育计划,设立外出访学项目、暑期名校访学项目、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项目等资助项目4项,探索“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了国内国际立体化学术交流网络,拓展研究生创新思维交换的学术交际空间。校内外协同式的研究生培养资源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时代新要求,把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肩负培育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坚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新的人才动能。

    (陆赵情 陈阳 秦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