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钢铁精神锻造人才“钢筋铁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脊梁班”企业导师、太钢集团首席数模工程师邱华东(左三)与学生就热连轧厂生产和质量方面的瓶颈进行技术交流与研究。李俊杰 摄

    “钢铁行业是高能耗、高碳排行业,我所学的环境专业正好可以为环境治理服务。太原是我的家乡,毕业后我想回家乡工作,为绿色钢铁、低碳钢铁贡献一份力量。”在太钢集团跟岗学习半年,北京科技大学首届“钢铁脊梁班”研一学生王睿杰不仅对行业企业有了直观感受,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钢铁行业迫切需要一批服务国家需求、引领科技创新、助力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受新事物、新技术、新业态影响,钢铁行业高校学生存在着专业认同感不足、赴基层一线就业意愿不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够等问题,这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考验。”学校党委书记武贵龙说。

    北科大深入把握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举全校之力打造了以钢铁精神为内核的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新模式,将培育钢铁精神、锻造钢铁本领贯穿教育教学全链条各环节,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一大批知钢爱钢、强钢兴钢的高素质人才,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抓好课堂主渠道

    引导学生铸牢“钢铁情怀”

    “大家中学的时候都学过《爱莲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谁能说说,这里面蕴含着怎样的工程技术原理?”在“材料加工概论”课上,教授石章智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

    石章智分析,荷叶不沾水、藕秆不带泥是自然界典型的自清洁和超疏水现象。自清洁是通过自然力的作用实现清洁,是一种高效、节能、自然的方式,是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要素。

    “石老师的课将爱国、爱校、爱专业的价值目标有效融入课堂,将中国梦、美丽中国、科学素养等内容与材料加工知识有机融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样本。”学校党委副书记于成文说。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的高铁、大飞机、桥梁等建设成就都离不开钢铁工业的支撑。然而当前,不少学生对钢铁冶金行业存在信息误差和认知偏见,对到传统冶金行业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如何让学生转变观念?

    “抓好课程主渠道,强化思政课程的‘钢铁特性’,建构课程思政的‘钢铁矩阵’,双管齐下,以‘钢铁金课’铸牢学生的钢铁情怀。”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萌说。

    在思政课建设方面,近年来,学校主动实施“钢铁精神探源工程”,梳理钢铁精神谱系,做好钢铁精神理论内核、时代价值和实践特征的研究阐释,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纳入课堂教学。把讲好“大国钢铁”故事作为思政课的基本章节,富含钢铁元素的“形势与政策”课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覆盖校内150多个课堂、2万余名学生,切实引导学生将“钢铁强国、科教兴邦”作为精神追求。

    学校深入开展数字马院建设。今年上半年,思政课教师走访鞍钢、首钢、宝钢、湛钢等多家大型钢企,在生产一线采访工人、管理者等,讲述我国钢铁企业行业的转型之路。师生还借由学校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课走进西部农村,深刻感受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国家需要什么,马院就做什么。社会实践出题,马院师生答卷。”李萌介绍,马院自主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础信息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等;依托全国数字马院联盟,扩容资源库,资源总容量超过500TB;“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相关慕课辐射全国百余所高校。这些举措真正让钢铁元素触手可及、人人可学。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以院士领衔讲授的“大国钢铁”公开课、学科思政论坛、课程思政示范课为主的三层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4门课程获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动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学科个个树品牌、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用好实践主平台

    助力学生一线“百炼成钢”

    在太钢,王睿杰做的是钢渣的碳酸化研究,主要解决钢铁废弃物的污染问题。

    “这是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出的题目,既符合学校科研需求,也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王睿杰说,学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企业的资料、数据、实验室等,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而实验成果直接在企业生产中检验,直接为钢厂创造效益。通过半年多的一线实践,他从懵懵懂懂到对钢厂有清晰认知,更坚定了投身钢铁强国建设的决心。

    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着教育教学环节缺失真实工程体验,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足,人才培养与“双碳”战略和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契合度不够等问题。为此,2022年,学校正式启动“一生双师百企千人”人才培养改革,以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出发点,回应国家战略发展与产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需要。

    “学校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等企业合作设立‘钢铁脊梁班’,校企联合培养本硕贯通人才,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校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引导学生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百炼成钢’。”校长杨仁树说。

    将国家和行业“卡脖子”攻关清单转化为学生科创实践任务清单,近年来,学校立足钢铁行业特色优势,瞄准“双碳”战略,凝练智能采矿、低碳智慧冶金、新材料等学科交叉方向,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开设材料高精尖、材料纳米本博贯通班和机器人科创班等精英人才培养项目,强化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着力为钢铁行业关键核心领域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擦亮社会实践的北科招牌,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构建“大实践”育人模式和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扬家国情、立报国志;以“为国奉献筑新程 钢筋铁骨育新人”为主题,开展“钢铁脊梁助力乡村振兴”“求实鼎新服务首都发展”等专项行动,每年组织6000余名学生、500余支实践团走进乡土中国、行业一线,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钢铁意志,锻造钢筋铁骨。

    壮大育人主力军

    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各环节,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

    学校联合以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大学为代表的53所高水平行业背景高校,以中国钢研、矿冶科技、中国有研科技为代表的6所行业联合培养院所,以中国宝武、中国五矿、首钢集团为代表的15家行业骨干企业,发起成立了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着力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举措。

    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特色和优势,构建有效协同、共建共享、合作发展的长效化工作机制,实现钢铁行业背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通和优势互补,形成“1+1>2”的育人效应。

    于成文介绍,为破解钢铁行业背景高校存在的育人合力不足、优势不显、特色不明等问题,育人共同体成立后,将着力开展就业创业、科研赋能、产教融合等8个联合育人行动,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深融合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机制,切实回应钢铁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承担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使命。

    此外,聚焦行业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学校打造了一支“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的多元育人队伍,夯实思政课教师育人“理论根基”作用、专业课教师“传道授业”作用、企业导师“工程指导”作用、辅导员“实践协同”作用,推进校企思政协同创新,实现优势叠加、质效倍增,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在多年的积淀、探索和实践下,学校育人成效突出。近年来,超六成毕业生进入钢铁、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航空航天和军工国防等重点行业就业,学生投身钢铁行业的使命感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行业技术能手和大学生自强之星,充分彰显了北科青年的时代担当。

    “2020年、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给学校师生回信,明确了新时代北科大的‘国之大者’,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武贵龙说,学校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坚持钢铁报国精神传承,持续深化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改革,着力打造行业高校思政育人样板,努力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