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8-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时评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当先锋、打头阵!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支撑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越发凸显。

    育拔尖创新人才、产一流科创成果、办人民满意教育……宏伟目标已经明确,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奋力书写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新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我们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彰显教育之力。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进入一个大变、大争、不确定的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

    国家之争,就是人才之争、教育之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捍卫者与继承发展者,必须是愿意将所学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样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艰巨使命。

    唯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坚定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与产业日益成为大国竞争和博弈的焦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世界科技创新形势、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有力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

    18世纪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四轮科技革命。历史地看,人类科技革命的每一次出现,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也将重新定义现代化的内涵。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当下,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科技作为国之利器,越来越成为牵动世界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以教育特有的内生创造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之需。

    当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发展制高点,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特别是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博弈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科技变革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科技领域大国博弈烈度持续上升,这一切将伴随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唯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才能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在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的重塑中把握主动、抢占先机,有力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有力保障国家发展和安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直面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化教育改革,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当下,“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紧迫要求,“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唯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才能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才能适应人口规模结构深刻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才能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前行路上,有不少难关要“闯”、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举全教育系统之力,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才能把教育综合改革的“施工图”变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书写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改革新篇章。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珍惜美好时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回信传递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殷切期待。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这就决定了,高水平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必须更有力、更主动地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要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目标。

    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人才支撑,赋予立德树人新的历史使命,也再次为思政教育工作鸣响了“发令枪”。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写好铸魂育人的大文章。

    当前,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如火如荼、科学教育持续加强……“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面向未来,要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持续深化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做好学生近视防控,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发展要求的各领域人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C919展翼长空、“深海一号”探索海底、“蛟龙”号逐梦深蓝……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和一大批大国重器铸就,背后都离不开高校的贡献。高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要求我们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迫切要求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高校必须瞄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精准发力、系统谋划,通过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等,为创新驱动源源不断输出一流人才。

    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关系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不断突破,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要通过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