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阔天地里探寻真知
■在一线·到基层寻找青春答案
“喂,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
今年暑假,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22级博士生夏巾语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体验——成为12345“接诉即办”热线的临时接线员。每一个来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人间烟火”的小窗,让她近距离触摸到了基层的脉搏。“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我对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多了一份理解,更多了一份敬意。”夏巾语说。
这个暑假,在中国人民大学有这样一堂课,授课地点不在教室里,而在广袤的大地上。从2024年7月起,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300余名师生从校园出发,奔赴四川成都、山东曲阜、河北定州、浙江台州、陕西延川、广西靖西、山西昔阳、新疆和田、北京石景山、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十地,在广阔天地里探寻真知,在田野实践中磨砺品性。
“田野课堂,就是打破‘田野’与‘课堂’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离和藩篱,让学生走进实际、贴近百姓,在火热的生活中感悟思想、掌握专业知识,在开放和真实的环境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将田野课堂定位为一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性变革,目标是培养人格完整健康、家国情怀深厚,富有判断力、决断力和完成力的高素质人才。
从政府大院到乡间小巷,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师生深入基层、聚焦民生,围绕33个精心挑选的研究主题,展开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178个政府单位、68个街镇、98个社区、283个企业和社会组织,留下了他们的调研足迹;197场座谈、869人次访谈、610份问卷、2168篇田野日志,数据背后是青年学子对社会的洞察与思考。
在田野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田野课堂师生从游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师生在实践中共同求知,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书斋之外自有广阔天地。”田野课堂成都教学基地带队教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师资博士后苏筱说。
每晚的总结复盘,成为田野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里,师生在交流讨论中回顾一天的收获,反思不足,共同成长。
“田野课堂为我开启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使我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2022级本科生金亮霓在鄂尔多斯田野课堂中收获了学术上的启迪,尤其是对“问题意识”有了全新的认识。
打通大中小、联通校内外,除了本校本硕博学生积极参与,田野课堂项目还吸引了国内11所中学、1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师生加入。吉林大学学生亓宇轩在新疆和田边疆警官的坚守中读懂了“小我融入大我”的深刻内涵,边疆精神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重庆市第八中学学生家长柴冰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和蜕变:“通过田野课堂,孩子切身体验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培养了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极大地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2017年正式启动以来,田野课堂按照“打造全校性项目、全国性品牌,促进多学科协同、本硕博贯通”的思路不断升级,现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实现全校平台课程化、学分化,注重科学的过程性教学管理,进一步深化学术实践,激发学生潜能。截至目前,已组织上千名师生到教学基地开展田野课堂教学工作,开发了一套成熟有效的“田野课堂”教学体系,努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性改革。
“未来,田野课堂将继续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带领师生深入扎根真实、鲜活、开放的社会现场,始终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相关负责人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